發布日期:2011-09-02
信息來源:
章丘市民政局在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工作中,堅持把服務和保障民生作為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出發點和著力點,不斷創新服務載體,拓展服務內容,規范服務方式,完善服務機制,有針對性地做好社會保障和救助工作,幫助群眾解決民生難題,有效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一、創新服務載體,搭建救助平臺。著眼于促進救助公開化、規范化,解決全市社會救助不統一、不透明、不協調等問題,設立了市陽光民生救助服務大廳,為整合社會救助資源、合理支配資金、動態追蹤救助對象搭建起了有序、高效的運作平臺。一是公開民生服務電話。民生救助工作人員在接線后第一時間解答疑難、提供幫扶。二是建立困難群眾分析系統。開發軟件系統,根據群眾的收支情況、住房狀況、受助歷史等按特定公式生成貧困指數和需救助指數。三是搭建救助服務網絡。建立了以新成立的市陽光民生救助大廳為中樞,覆蓋全市多個部門、鄉鎮(服務站)和村居(服務點)的三級網絡。工作中堅持三級聯動,使救助幫扶實現由節日慰問向日常救助、被動施救向主動幫扶、靜態觀察向動態管理的轉變,把民生工作置于陽光下,真正讓困難群眾享受到社會救助的陽光。
二、拓展服務內容,實施親情救助。對城鄉低保、五保老人、流浪乞討人員、孤兒等各類求助對象,開展人性化、親情化救助服務。該局結合實際,制定了民政工作人員行為規范、救助工作流程等規章制度,開展了救助管理業務培訓,并印制了救助工作業務手冊。實行“四心”(即接待熱心、服務耐心、救助細心、接受意見虛心), “三熱”(即一番熱心話、一杯熱茶、一頓熱飯),“三不嫌”(即不嫌臟、不嫌累、不嫌麻煩)的工作制度,并將每個工作人員服務態度、服務質量納入考核的重要內容,讓每個受助人員都感受到親情化的關愛和家的溫暖。同時,進一步完善慈善組織工作運行機制,讓慈善在陽光下運作,充分發揮慈善組織在募集慈善款物、救助弱勢群體、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中的作用,讓困難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三、規范服務方式,推進災害應急。按照形式、內容、程序規范,深入推進災害預警和災民救助體系創新。一是建立自然災害預警機制,出臺《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強化監測預警措施和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及時查災、核災、報災,突出對福利院、敬老院、危房以及隱患地段的巡查,及時做出預測、預報、預警。二是完善市、鎮、村三級應急預案體系建設。科學分析汛情災情,把災害預防作為減災工作的中心環節和主要任務,運用信息化手段,使測、報、防、抗、救、援六個環節緊密銜接,提高救災應急反應能力。三是加強救災物資儲備和救災裝備建設。修繕物資儲備庫,與康師傅方便面廠、糧食局等多家單位、企業簽訂物資供應協議,提高救災應急物資的保障水平,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
四、完善服務機制,提高救助實效。一是建立低保自然增長機制。在實施提標擴面的基礎上,城鄉低保標準每年隨全市居民生活水平、消費水平同步增長,提高保障對象補助水平,從源頭和機制上確保保障標準調整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二是完善醫療救助制度。推行城鄉大病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算,簡化醫療救助程序,投入資金300余萬元,對符合條件的救助對象,通過定點醫院專門醫療救助窗口,按規定直接給予醫療救助,不斷提高城鄉醫療救助水平。三是完善優撫安置工作機制。以市、鎮、村三級為民服務中心(室)為載體設立擁軍窗口,配備專門人員,為軍烈屬、優撫對象提供優質高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