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夫妻檔網上售賣千萬假藥

    濟南警方破獲特大網絡假處方藥案揭開網售假藥黑幕

    發布日期:2011-11-11

    信息來源:

    法制網濟南11月10日電 記者 余東明 《法人》記者姜東良 通訊員寧麗 今日,山東省濟南市公安局剛剛披露了一起特大互聯網銷售假藥案,假藥波及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涉及假冒十幾家跨國醫藥巨頭和上百家國內知名藥企的249個品種300余萬粒(片),其中98%為處方藥。目前,已抓獲嫌疑人13名,繳獲假藥152箱,價值1400余萬元。

    禍起網購:3.4萬元買了幾盒假藥

    陶明明(化名)是河北省鹿泉市大河鎮的村民,為了給妻子治病,他根據中國醫藥供求網等網站發布的廣告,網購了通心絡膠囊、拜糖平等藥品,收到藥品,他發現這些藥全是假藥。

    一氣之下,陶明明跑到生產廠家——德國拜耳公司北京生產基地討要“說法”。

    拜耳公司經過檢驗,發現“陶明明購買的這些藥不是自己生產的,全是假藥。”

    無獨有偶,英國阿斯利康、美國輝瑞等跨國醫藥公司也接到江蘇省啟東市神益堂藥店顧某等受害人的投訴。

    2010年,11月21日,德國拜耳、英國阿斯利康、美國輝瑞等跨國醫藥公司在華廠家聯名向公安部反應:他們的部分藥品被假冒生產并通過網絡市場非法流通銷售,知識產權遭受不法侵犯,要求保護其合法權益。

    這些跨國巨頭的反應引起了公安部的重視。經過初步調查,陶明明等人購買藥品的網絡上線在山東濟南。隨后,公安部通過山東省公安廳,將此案交由濟南警方偵辦。

    陶明明告訴辦案人員:他是根據“中國醫藥供求網”等網站發布的信息,通過QQ與賣藥的聯系的,并用手機與一陳姓女子通過電話。警方的調查顯示,陶明明先后3次向開戶名為“楊福利”的農行賬號匯款3.4萬元用于購藥。

    警方還發現,另一受害人顧某也是通過互聯網從濟南王某等人手中,先后4次購買倍他樂克、嗎丁啉等藥品,結果發現都是假藥。陶明明和顧某購買藥品的網絡上線和收款賬戶均在濟南。

    濟南市公安局治安支隊將受害人提供的16種假冒藥品,拿到山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進行鑒定,發現全部是假藥,成分僅僅是淀粉、葡萄糖和水。這16種假冒藥品中,有5個品種為處方藥。

    12月10日,濟南市公安局專門成立了“11•30”專案組,在食品藥監部門和網警等警種的支持配合下,全面展開了各項偵查工作。

    夫妻檔網售千萬假藥

    專案組發現,受害人提供的涉案人員的身份、地址全是假的,聯系電話也成了空號。虛擬的世界,海量的信息、假名字、假許可證、涉案人員活動軌跡飄忽不定,偵查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專案組根據涉案人員的資金流向發現,這幫人主要在濟南工商銀行明湖支行、天橋支行和農業銀行張莊路支行等十余家營業網點的自動柜員機提款。可惜的是,由于時間關系,有關提款錄像沒有留存。

    通過耐心細致的摸排,辦案人員終于找到了涉案人員的一些蛛絲馬跡。他們發現,濟南市槐蔭區匡山小區2號樓402室有一家東北籍外來住戶,平常總在樓下儲藏室門外,打包搬運成箱藥品并開車運走。

    經過調查,專案組民警得知,這家戶主叫肖某燕,30歲左右,是位年輕時尚的女性。戶籍所在地為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孟家鄉。2008年初來濟,這個地方是他們臨時租賃的,其真實住址在槐蔭區泉城花園12號樓2單元1501室。

    濟南警方逐步摸清了肖某燕存貨地點和發貨流向,對照其發貨時使用的假名、手機號碼和收貨人姓名等線索,用了20余天的時間,從濟南佳怡、佳吉等9家物流公司提供的500多萬張原始單據中,找到了257張涉案單據理清了涉案人員的假藥銷售網絡,鎖定了肖某燕等人實施網絡售假的犯罪證據。

    警方調查顯示,從2008年12月始,肖某燕就伙同丈夫張某閣、姐姐肖某玲、姐夫陳某偉、弟弟肖某利、妹夫孟某禎等人,以回收銷售藥品為經營手段,以各種假冒身份,在互聯網上,發布大量假藥信息,對外銷售各類假藥。

    劉某偉和劉某祿這對夫妻是警方抓獲的第二個利用互聯網銷售假藥的犯罪團伙,他們有獨立的銷售網絡,在多處設立倉庫、藏匿假藥。

    從2008年初到2011年4月被警方抓獲前,這對夫妻就以濟南恒豐偉業醫藥有限公司名義,在互聯網“中國醫藥供求網”、“宸源醫藥信息交流中心”等網頁上,大肆刊登虛假藥品廣告,涉嫌銷售假藥金額高達1100余萬元。

    網售假藥覆蓋二十六省

    比起前面兩個團伙,孟某禎等人顯得有些勢單力薄。警方發現,從2010年2月開始,孟某禎等人以假冒身份在互聯網上發布虛假藥品供應信息,并通過物流公司發送假藥,涉嫌銷售假藥金額7萬余元。

    “涉案犯罪嫌疑人多以血緣和親情關系為紐帶,相互之間經濟利益緊密關聯。肖某燕先后發展其親屬肖某玲、陳某偉、肖某利、孟某禎等人為幫手。劉某偉、劉某祿夫妻與肖某燕、張某閣夫妻則在銷售假藥犯罪活動中聯系密切、相互配合,而許家兄弟二人,也分別通過不同渠道銷售假藥,擁有各自的進貨上線和大量下線客戶。”濟南市公安局治安支隊副支隊長李海峰告訴記者,他們既獨立經營又相互搭配調貨,借助互聯網發展各自的售假下線。

    他說,這些犯罪嫌疑人預謀周密,隱蔽性極強、反偵查意識強。‘上線’首先以假身份在‘醫藥商務網’、‘中國醫藥供求網’、‘宸源醫藥信息交流中心’等網站注冊用戶,發布藥品供求信息,坐等‘下線’。”有的‘上線’、‘下線’并不不認識,他們通過QQ和手機聯系,達成協議后,通過物流送貨收貨,托運單上僅留假名字,并且頻繁更換電話號碼,作案手段隱蔽,給偵查取證帶來了很大難度。

    據專案組介紹,假藥波及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涉及假冒十幾家跨國醫藥巨頭和上百家國內知名藥企的249個品種300余萬粒(片),其中98%為處方藥。目前,已抓獲嫌疑人13名,繳獲假藥152箱,價值1400余萬元。

    網售假藥案值大危害深

    “此案假藥品種眾多,案值巨大,以貴重和處方藥為主。涉及國內外110余家知名藥企的249個品種300余批次近10萬盒。價格在1000元以下的126種;10000萬元以上的4種,其中,假冒阿斯利康片劑,市場售價每盒高達1.6萬元”。濟南市公安局治安支隊支隊長竇慶福告訴記者。

    據悉,查獲的假藥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為墮胎藥,服用后會對孕婦和胎兒造成嚴重損害,甚至死亡;假冒的癌癥手術后、心臟搭橋術后需長期服用的藥品,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

    濟南市公安局副局長吳德清說:“目前,造成網上假藥泛濫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制售假藥的窩點難打。生產、銷售假藥往往是‘以一對多’且‘層層分支’,彼此沒有交叉,呈現出結構網絡化、成員替補、身份虛擬、聯絡物理隔絕的特點。對追查生產、銷售的源頭帶來極大的困難,另外,現代化網絡信息科技的發展給推銷假藥帶來極大的方便,信息海量發布、聯絡隱蔽簡單。”

    “第二個原因是,現代化物流等交易平臺給此類犯罪帶來了‘方便之門’”。吳德清說,物流公司往往為了追求市場利益最大化,對客戶的身份資料核查、物品檢查、單據申報等等流于形式。

    “今后,我們將對這種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制假售假行為采取持續的高壓態度,‘有假必打、有案必查’,對敢于鋌而走險、見利忘義的制假販假分子堅決給予迎頭痛擊!”吳德清提醒讀者,目前,互聯網上所售的藥品都是非處方藥,是處方藥的就是非法的,購買藥品最好去正規醫院。

    據悉,這是濟南市公安局在“亮劍”、“打四黑除四害”專項行動中,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偽劣產品犯罪中偵破的最大一起網絡假藥案。目前,該案還在進一步偵辦中。

    信息來源:法制網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