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2-03-05
信息來源:
始終以提高勞教人員教育矯治質量為工作中心。 始終把教育人、挽救人作為根本職能。 始終以減少解教人員重新違法犯罪為工作的首要標準。 近年來,濟南市勞教所把勞教工作放到黨委、政府工作大局中去謀劃和推進,認真貫徹落實“教育、感化、挽救”勞教工作方針,積極適應形勢變化和時代要求,不斷創新勞教工作方式和內容,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創新,探索和構建教育矯治工作“大聯動”體系,最大限度減少社會不和諧因素,在服務大局中,彰顯了勞教工作的社會價值和職能作用,為省會城市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幫扶感化篇 勞教所內建起慈善工作站 勞教人員構成有“三多、三低、三差”,即財產型違法犯罪的多、農村籍人員多、無職業的多,文化程度低、認知能力低、道德素質低,法紀觀念差、勞動技能差、社會適應性差。針對這些特點,針對這一人群的特殊性,市勞教所于2011年開始探索實踐幫扶感化式教育工作模式,制定試行辦法,確定了對勞教人員幫扶感化的10種教育方式、34個幫扶時機及項目,納入教育矯治工作全過程,根據勞教人員在思想、生活、身體、心理、家庭、就業、安置等方面遇到的不同問題和困難,進行針對性幫扶感化。 2011年12月,市勞教所舉行幫扶感化教育工作啟動儀式,省勞教局、濟南慈善總會、市司法局以及部分勞教人員戶籍所在地政府部門負責人參加,啟動儀式上,對24名困難家庭勞教人員給予物資救助,為11戶特困家庭發放幫扶救助金。為確保幫扶救助工作落到實處,市勞教所派出專人,先后走訪了全市5區2縣的4個街道辦事處、13個行政村,行程1500多公里,實地了解勞教人員家庭困難狀況,并將幫扶救助款及時發放給11個特困家庭。 為建立幫扶救助長效機制,市勞教所搭建了幫扶工作平臺。在所內設立勞教人員救助基金,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在濟南慈善總會的支持下,建立了市勞教所慈善工作站,利用市慈善總會撥付的慈善資金,用于勞教人員及其困難家庭救助;同時,借力社會支持,接受市民政局福彩中心等單位的救助捐贈。通過為勞教人員及其家庭幫扶幫困解難,使勞教人員真切感受到政府的關心與社會的幫助,穩定了他們的思想,調動其接受教育改造的積極性,為他們解教后順利融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市勞教所在執行勞動教養過程中,堅持嚴格、公正、文明、廉潔執法,規范管理,充分保障勞教人員各項合法權益。加大經費投入,逐步改善勞教人員生活條件,在吃、穿、住、醫等基本生活需求方面,落實幫扶感化措施,給予人文關懷,使勞教人員感到人格被尊重,活得有尊嚴,并以此促進勞教人員的思想轉化、素質提升和人格重塑。 就業謀劃篇 開通解教就業“直通車” 市勞教所調查顯示,勞教人員中85%以上無職業,絕大多數人員解教后不能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無業可就,無生活來源,直接導致了生活困難,間接促使他們萌生違法犯罪的思想,就業成為影響解教人員順利融入社會和預防重新違法犯罪的重要問題。為此,市勞教所在利用所內教育資源加強思想道德、法律常識、行為養成等教育的基礎上,針對勞教人員解教回歸社會后缺技能、就業難的實際,深化職業技術培訓,加大就業幫扶力度,實行與社會聯合辦學,延伸所內教育,為勞教人員提供就業技能教育培訓。 2011年,市勞教所先后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及省、市職業培訓鑒定機構協調,利用現有習藝勞動項目,開設縫紉、汽車電工及電腦應用培訓,全年有194名解教人員取得了相關職業技能合格證書。實現了職業技能培訓、習藝勞動和解教就業三方面的有機結合,較好解決了勞動項目不能作為培訓項目,發證項目的技能不嫻熟,發證與習藝脫節、不適應就業,以及發證面窄,發證率低問題。同時,加大就業幫扶力度,為勞教人員回歸社會鋪路搭橋,在全省勞教系統率先探索實踐解教就業“直通車”工作機制,與相關社會企業合作,在所內建立了技工培訓基地,把勞動技能培訓與所內習藝勞動和解教后就業有機結合,在習藝過程中,注重培養勞教人員的良好勞動習慣和勞動技能,及時了解企業用工信息,根據勞教人員現實表現、勞動技能和本人意向,推薦其解教后直接到企業工作。自2010年下半年以來,共有113名勞教人員遞交求職申請,36名與企業達成了就業意向,12人解教后順利就業,這一做法被推廣到全省勞教系統。 為拓寬解教人員就業渠道,經市勞教所與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管理中心協商,從2012年3月開始,聯合開通勞教人員就業培訓安置“綠色通道”。由勞教所建立完善勞教人員人才信息庫,進行解教預就業人員登記,并與市就業管理中心進行溝通,商定先期就業指導、短期培訓、安置工作等有關事宜;由市就業管理中心根據解教人員就業需求和就業崗位空缺情況,聯系社會相關企業,與企業對接,洽談所內招聘會等有關事宜,落實解教人員就業安置,進一步做好就業服務工作,為解教人員融入社會創造條件。 無縫銜接篇 探索勞教人員安置幫教聯動 教育人、挽救人既是一項復雜艱辛的工作,又是一項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勞教所兩頭與社會相連,降低解教人員重新違法犯罪率,一方面,需要勞教機關做好基礎性管理教育工作,為解教人員回歸社會打下良好基礎;另一方面,需要社會的關注和支持,形成對特殊人群管理服務的良好社會環境。2010年以來,市勞教所將勞教工作向后延伸,加強與地方安置幫教部門的信息溝通,落實安置幫教無縫銜接,促進解教人員順利融入社會。 重視勞教人員基本信息錄入核查工作。配備專職人員、專用設備和專用管理軟件,按照要求及時錄入、核查勞教人員基本信息,加強與地方安置幫教部門、公安機關的信息溝通,核實勞教人員有關情況,確保勞教人員基本信息的準確性,既實現了與安置幫教部門、公安機關的信息共享,又為開展個案化教育矯治打下了基礎。每年3月、9月兩次對勞教人員及其家庭困難進行詳細排查,圍繞家庭是否存在未成年子女失學問題、存在婚姻關系危機或與家人長期聯系不上、長期無人探視以及符合條件未解決低保、醫保等實際問題,全面排查存在實際困難的家庭,告知其戶籍所在地縣級安置幫教辦公室,并提出針對性幫教建議。 認真做好出所評估工作。對每名勞教人員進行全過程教育矯治質量評價,并在解教前一個月,對勞教人員在所表現情況、解教后可能遇到的生活困難及回歸社會危險性等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客觀填寫《解教人員幫教綜合評估表》,為其戶籍地縣級安幫辦和公安機關,提供真實可靠的解教人員出所評估信息。 深化勞教人員出所教育。與公安、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以及工商、稅務等部門聯系協調,邀請其專家來所授課,解答安置幫教、社會保障、技能培訓、職業介紹、就業服務、稅收優惠等方面的政策,并以此為基礎,編制了《解教人員回歸社會指南》讀本、《社會支持指南》及配套光盤,對勞教人員進行社會適應性教育,使勞教人員做好出所前的思想和心理準備,為其解教后順利融入社會提供了必要條件。 積極構建延伸聯動體系。按照市司法局《關于在濟南市勞教所、濟陽縣司法局試點運行勞教人員安置幫教聯動工程的意見》,市勞教所積極與濟陽縣司法局協調聯動,推行勞教人員安置幫教聯動工程,把所內教育矯治工作與社會幫扶工作緊密結合。目前,該項工作正處于探索試點階段。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