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2-05-08
信息來源:
富裕文明和諧幸福的新天橋由什么元素構成?
在天橋區區委書記畢筱奇看來,深入推進依法治區進程,努力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公正高效的社會環境,與此利益攸關。近年來,天橋區以“弘揚法治精神,傳播法治文化,建設法治天橋”為切入點,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有效途徑,努力培育富有天橋特色的法治文化,有力推動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開展,為實現新跨越、再造新天橋營造了公正有序的法治環境。
重大決策納入法制化軌道
天橋區健全完善重大事項決策機制,把決策納入法制化軌道,真正做到遵照法律程序決策。
堅持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制度,做到內容規范、程序規范、管理規范。堅持把法律知識培訓作為領導干部在職培訓的重要內容,把法律素養和依法辦事能力作為選拔考核干部的重要標準,把依法執政的要求貫徹到工作的各個環節,不斷提高各級領導干部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社會矛盾、協調利益關系、保障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本領。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圍繞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完善行政執法程序、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提高行政執法效能,突出思想政治、業務能力、紀律作風和先進文化建設,在機關干部中積極開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創先爭優、爭做天橋先鋒”等教育實踐活動,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執法公正的司法隊伍,實現管理方式從注重行政手段向注重法律手段的轉變。
創新司法行政模式。建立完善司法行政聯動機制,區司法局與區直各部門、各街鎮、各單位密切協作,圍繞促進經濟發展、保障服務民生、矛盾糾紛調處,普法宣傳教育和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聯動,打造司法行政大聯動品牌,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法治服務滲透社區角落
普法依法治理的根本是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天橋區把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作為“六五”普法依法治理的重要任務,積極開展“法治文化推進年”活動,努力為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創造優質便捷的服務環境。
以制度建設、法制宣傳、學法考試、送法下鄉等為載體,深入開展“法律六進”活動,傳播法治文化和法律知識。圍繞城市拆遷安置、村居換屆等重點工作,組織法律專家、轄區律師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拆遷條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法律法規宣傳活動。整合媒體、企事業單位、大型市場資源,廣泛開展法制文化宣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
以“便民利民法律援助惠民生”和“法律援助日”活動為主線,開展涉及群眾就業、就學、就醫和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的法律服務活動。針對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設立法律援助維權聯絡點,依法維護困難群眾、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打造普法特色品牌。創新普法載體,在全區各街鎮建立普法夜校和普法宣傳街,建設濼口普法主題廣場,打造法治文化特色品牌。創新普法形式,發揮律師、公證員專業優勢,開展法律援助進社區“雙百”活動,在律師事務所設立法律援助事務部,主動為全區企業、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服務與援助,打造普法品牌隊伍。
法治天橋聯姻平安建設
天橋區緊緊抓住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全面落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各項任務,把法治天橋建設與基層平安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努力為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保駕護航。成立天橋區人民調解員協會、天橋地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并在政法機關成立調解工作室,構建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三調聯動的“大調解”格局。深入開展化解矛盾糾紛、清理陳年積案、校園周邊區域矛盾糾紛大排查等多層次、多領域的專項治理行動,維護了轄區穩定。加強與基層組織、轄區部門、司法機關的溝通與反饋,整合社會各方面資源,定期召開成員單位聯席會,著力解決征地拆遷、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安全生產等方面的問題,確保人有歸屬、事有人管,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建立安置幫教基地、“心理咨詢室”,聘請社區矯正檢察聯絡員,加大刑釋解教人員、社區矯正人員幫教管理力度。把建設法治天橋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去謀劃、去落實,按照維護社會穩定為主線、提高群眾法律素質為重點、在優化法治環境上見實效的工作思路,積極開展創建法治區、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依法治校示范學校和誠信守法企業活動,形成品牌效應,激發全區上下積極投身法治建設的熱情。
(本報記者 劉曉群 通訊員劉玉秋 郭震)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