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2-09-12
信息來源:
本報訊(記者 周歷 通訊員閆小芳)作為市中區創新社會管理的試點之一,二七新村街道深入貫徹市中區民生普惠戰略,扎實做了一批群眾關心的民生實事:人性化劃分“責任田”、培育社區志愿者隊伍、打造“社區十分鐘生活服務圈”、完善養老網絡……在管理社區和服務居民的過程中,二七新村街道用源源不竭的“創新”精神成就了轄區和諧“大民生”。
人性化劃分“責任田”社區管理再創新
作為街道所轄7個精品社區的代表,建新社區在社區管理服務上頗有心得。社區居委會與轄區駐地單位、物業公司、業委會和志愿者五方力量有機結合,形成了“民生五線譜”服務模式。在市中區的“社區管理服務創新”理念基礎上,突破按地域劃分的模式,根據居民年齡層次、知識結構等情況靈活劃分。例如,如意苑小區一期的9號樓、10號樓育齡婦女比較集中、流動性較大,因此在劃分責任片區時就由社區以前分管計劃生育的工作人員包片管理。“入戶難”往往是封閉式小區管理最常面臨的問題。但在典型封閉式小區的建新社區,卻較少出現此現象。山東三箭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浩鵬在近日的“三方座談會”上談道:“新式小區的居民往往有事習慣找物業,每月的居民投訴中有70%以上都是物業管理范疇之外的問題,而物業公司又不具備居委會的職能。”建新社區居委會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王麗也認為,很多封閉式小區都是物業公司與居委會各干各的,居民有問題不知道該找誰,解決問題效率低下。于是社區通過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三方聯動獲得居民的信任。目前,三方每個月都會召開一到兩次會議,并把業委會與物業公司部分負責人納入兩委班子里。同時,居委會與物業公司同時開通24小時熱線,實行首問負責制。另外,建新社區將附近的駐地單位也納入社區管理體系中來,將附近居民與小區商鋪聯系在一起,這樣駐地單位可以為社區居民提供便利服務,從而也在居民中樹起自己的商業形象,居民在其中得到實惠。
建立社區養老網絡滿足養老差異化需求
二七新村街道轄區人口稠密,老舊小區與新建小區并存,
其中60歲以上老人有7303人,已經占到總人口的13%,養老問題成為街道工作的一大重點。“需要上門服務的老人占21.5%,需要醫療服務、生活興趣類服務等日間照料的老人占了41.45%,成為主流需求。”這是日前二七新村街道養老問卷調查得出的結論。
為了使服務更加精細化、貼近老人需求,街道于去年10月中旬開始建設日間照料中心,先后投入資金近200萬元。主體工程分為四個功能區,綜合服務區、日間照料服務區、愛心超市服務區和社交娛樂活動服務區。
據介紹,服務的目標人群主要為街道轄區具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60歲以上老人,同時輻射全市。具體服務內容分為三部分:全托、日托和活動。26名全托的老人來自全市,按照“醫院式管理”,配備了一日三餐和醫護人員,房間床鋪可以上下搖動,還配有呼叫器等醫護設備。日托老人一般上午來中心活動、上課,中午吃完飯回家,以“班級式管理”為主,并安排有娛樂課程表和班主任,共有來自本轄區的老人15名,每人每月的餐費加其他費用共650元。固定來參加活動的老人是按照“會員制”管理,他們每天可以來打球、打牌、上課,入會每月價格為20元;中午也可以在中心吃午餐,每餐10元。
為滿足不同老人的需求,轄區家庭狀況不好的孤寡老人也大都享受到政府購買的居家養老服務,由中心提供上門送餐服務。“目前社會上養老硬件不足,但養老需求與日俱增,我們要打造一個與省市級專業養老機構錯位經營的養老平臺,雖然規模不大,但是硬件全面,能夠讓老人在家門附近享受到生活便利和社交樂趣。”二七新村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引導成立社區隊伍搭建居民自管平臺
蘸墨、走筆、臨摹……暑假里,市中區二七新村街道梁南社區居委會墨香飄蕩,梁南社區書畫協會的3名資深會員正在社區義務教社區里的留守兒童毛筆書法。自書畫協會2009年成立以來,這樣的活動已經舉辦多次,梁南社區書畫協會也因此在全市聲名鵲起。
黨委搭臺,群眾唱戲。二七新村街道不斷為居民打造書畫協會這樣的活動平臺,目前已建成健身舞蹈隊、腰鼓隊、戲劇票友會、攝影愛好者協會、棋友交流會等12支社區黨員文體團隊、142個自管小組,街道共引導了1100余名退休人員參加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
除了文藝隊伍,轄區各種生活服務性組織也在茁壯成長,建新社區掛牌成立了志愿服務站,每一名志愿者都要注冊登記獲取唯一身份編號,每一名社區居民都可撥打社區熱線獲取免費服務,目前已有10余支志愿者隊伍為社區居民提供著各種免費服務。
民生工作做得到位,居民生活得舒心了,越發積極地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F在轄區每個居委會都有了居民活動服務隊,并被納入到街道黨員“四民先鋒”崗位服務活動中來。“富民先鋒”開展就業服務,以非公企業黨員和下崗黨員為主體,設立“富民先鋒”崗位。今年進行就業指導500余人次,其中培訓社區黨員170余名,幫助1300人實現再就業或達成就業意向。“安民先鋒”打造平安社區,以社區大學生黨員、身體健康的離退休黨員為主體,設立“安民先鋒”崗位,組織成立了義務巡邏、社區聯防、消防自救等志愿者隊伍,經常性地開展法律宣傳、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及鄰里守望等活動,化解各類矛盾。“便民先鋒”實施“陽光服務”,以社區家庭服務業協會為依托,設立“便民先鋒”崗位,組織黨員開展醫療、餐飲、家政、維修、中介等社區服務,并為殘疾人、特困戶、下崗職工、孤寡老人等提供各種特殊性服務項目,努力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居民有困難,社區有幫助”。目前,7個社區共有黨員服務隊24支,開展各項便民服務170次,受服務人數達5480人次。另外還有“樂民先鋒”,以有文體專長和愛好的社區黨員為主體,設立“樂民先鋒”崗位,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社區系列文體活動。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