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2-12-15
信息來源:
本報9月25日訊(記者 沙文婧)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之一。“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社會管理如何加強和創新?我市登記在冊的社會組織有多少家?該如何更好地發揮它們的作用?昨日,市政協召開專題議政會,省、市政協委員就如何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積極建言獻策。
讓社區成為社會人的家園
社會管理的社區化、基層化已形成共識,社區成為社會管理重要的組織載體。社區在管理和服務于“社會人”上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是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實現社會穩定所應回答的時代課題。市政協社會文教(法制)委員會特邀委員、市委黨校行政管理教研部主任王濟萍教授建議,要進一步提升濟南市社區服務精細化水平,推進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真正使社區成為社會人的家園。通過合理配置社區服務資源,實現社區服務標準化。她建議,將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全部納入,還可以借鑒外地經驗,建立社區綜合管理中心、綜合服務中心等,在每個社區成立社區服務站,承接基層政府和政府職能部門進入社區的各項公共事務。
成立社會組織聯盟服務團
據統計,我市共登記備案各類社會組織5444家。總體上講,我市社會組織已遍布城鄉,涉及各個行業。該如何更好地發揮它們的作用?省政協委員、中強律師事務所主任王玉亮認為,創建“社會組織聯盟”可以提高綜合能力,集中力量辦大事。王玉亮建議,在有關部門的牽頭下,成立“美麗濟南”社會組織聯盟服務團,發揮優勢服務社會公共活動,協助政府部門開展行業調查、決策咨詢服務以及產業政策制定等,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服務。王玉亮還建議,應加強對社會組織進行培訓,宣傳政策方針,使社會組織成為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
對于如何推進農村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市政協社會文教(法制)委員會特邀委員、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鞠正江建議,分類推進農村社區建設與管理。對于傳統村落,建議按照2至5公里服務半徑標準,將鄉鎮管理區調整為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或工作站,為服務半徑內的村莊提供公共服務。此外按照農村產業特點、區域布局、經濟發展水平等特點,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品協會,在有條件的縣(市)區探索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大力培育發展農村公益類、慈善類、生活服務類社會組織。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