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2-12-27
信息來源:
本報訊(通訊員 劉東 朱振 記者 周歷)從設立我市第一家社區“老飯桌”,到在全市率先成立“地區黨員代表議事會”,再到成立山東省首家“軍營中的社區、社區中的軍營”……近年來,七里山街道緊緊圍繞市中區區委、區政府提出的建設“綜合服務核心區”這一功能定位,開展了一系列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新舉措,打造并且打響富有自身特色的社會管理創新品牌,整個轄區充滿了和諧新氣象。
新特色
從“家委會”到“新社區”
深秋的一個下午,記者走進位于二七新村南路10號院內的藍天社區。就在幾個月前,這里的家委會還是在一個不足30平方米、狹小簡陋的場所辦公。現在,它已經成為擁有1個多功能大廳、3個社區工作室、8個辦事窗口,占地300平方米的一站式政務大廳。“以前還是一張桌子、兩名工作人員,現在你再看看,不光辦公場所大了,就連為居民服務的范圍也擴大了,服務質量也提高了,和過去不一樣了!”提起這一變化,部隊家屬劉女士感慨道。“藍天社區”的前身為濟空陳南社區。隨著駐地部隊建設發展,社區居民由2000人增至4000余人,失業、低保、殘疾、特困等家庭不斷增多,原來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難以滿足持續上升的服務需求,更難以實現對社區的有效管理。“部隊管不好,地方管不著”,是以前陳南社區的寫照。
為切實服務好轄區部隊家屬、子女社會保障工作,七里山街道積極與駐地空軍部隊、區民政部門聯系協調,今年9月,在原陳南居委會架構基礎上,正式成立了“藍天社區”。
“藍天社區”完善了社區黨總支、居委會、服務站“三位一體”的管理服務體系,建立了由隨軍家屬擔任主要負責人的社區居民委員會,設立了社區服務站,并聘請現役軍官擔任名譽站長,承擔社區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街道投入40萬元,用于改善社區辦公設施和服務環境,并采用了“責任制片區,一站式服務”的工作模式,把所轄的5個家屬院劃分為10個責任片區、78個居民自治小組,嚴格推行“片區責任制”,每個責任片區由1名社區專職工作者負責,明確責任事項、服務內容,做到管理無縫隙、服務無盲區。同時,實行標準化信息采集,將采集整理的居民家庭數據信息全部錄入系統,做到居民信息既清又全。“藍天社區”開啟了軍民共建和諧社區的新篇章,就像一個大平臺,使軍地雙方充分挖掘社區資源,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積極向上的文化、體育、教育和科普活動,軍民之間同心同德建設社區的熱情空前高漲。在部隊的支持和街道努力下,居民實現了1.2萬平方米綜合活動中心的共享共用。
新渠道
架起為民“連心橋”
“社區大小事,居民先商議。”在七里山街道,居民想對社區工作發表個人意見很方便,街道黨工委以“七里山人家”黨建品牌為載體,實行社區黨員代表議事會,
采取機關干部科室包居、居民懇談會、社區黨務公開、先鋒黨員設崗定責等形式架起親民、為民的“連心橋”。
七里山地區黨員代表議事會覆蓋轄區63個基層社區黨組織、27個“兩新”組織黨組織、24個駐地單位黨組織。每半年召開一次全體會議,每3個月召開一次常務理事會議,社區黨員議事會每月召開一次,也可根據社區工作具體情況隨時召開。黨員代表議事會成立以來,共收集到社區建設、環境整治、集市治理、扶貧濟困等932余類意見,解決各類問題1203多件,真正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在代表們的討論建議下,七里山老舊小區提升改造、農貿市場建設、二七南路14號院街角花園建設等一批與居民息息相關的民心工程順利竣工。
新路徑
老舊小區煥發新活力
郎茂山小區是濟南最早開發建設的開放式社區,長期以來面臨著生活設施不完善、私搭亂建叢生不斷、環境衛生集中整治以后死灰復燃等問題。如何永久實現郎茂山小區環境衛生水平質量的提升?結合市中區“環境衛生整治百日行動”,七里山街道將郎茂山小區的郎南、郎北、明珠三個社區納入城區環境衛生管理體系,依托專業保潔力量提高環衛水平。從15人的保潔隊入駐郎茂山,到與社區居委會簽訂協議,實現環衛整體移交;從增加小區環衛裝備和人員,并強化其監督考核,到公共衛生間建成投入使用,不間斷的環衛巡查車開進了小區……成功實現了老舊小區保潔的長效化運作。同時,街道協調區直多個部門,千方百計地爭取支持,絞盡腦汁地整合資源,時不我待、爭分奪秒推動改造提升加緊實施,破題老舊小區“臟亂差”。
如今,郎茂山小區已成功實現集中供熱,順利實現天然氣進家;小區620平方米的悠然廣場和2100平方米的明珠廣場也已投入使用;900米的小區主干路重新鋪設瀝青,4個嶄新花壇吐露盎然綠意,近萬平方米墻體重新修葺粉刷,16件健身器材社區安家,5面社區文化墻裝飾點綴……
記者在悠然廣場上看到,十幾位老人或下棋,或打牌,笑語陣陣。不遠處,是剛剛打造提升的郎南精品社區,社區內建有圖書閱覽室和書法創作室,人們在里面揮毫潑墨、安靜讀書,其樂融融……老舊小區舊貌展新顏,綻放出了新的活力,潤澤了居民們的美好生活。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