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貼心民政惠民生 一枝一葉總關情

    發布日期:2014-04-29

    信息來源:

     過去的一年,全市民政系統貫徹落實市第十次黨代會和“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推進大會的各項要求,以深化“貼心民政”服務品牌創建為總攬,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需求、新期待,扎實開展了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民政建設,為全面開創省會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做出了積極貢獻。2013年,是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濟南市民政系統將以提高社會救助水平、加快福利和慈善事業發展、落實雙擁優撫安置政策、強化民政基礎設施為重點,為我市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時間軸上,2012這一年濟南市民政人留下了深刻的足跡—
    數字見證民政服務民生
    社會救助
      城市低保:20659戶、40070人;保障標準450元/月;月人均補助水平312元;年發放保障金1.7億元。
      農村低保:44449戶、75978人;保障標準2300元/年;月人均補助水平141元;年發放保障金1.3億元。“五保”供養:10312人,集中供養標準4200元/年,分散供養標準2600元/年;年發放保障金3876萬元。
      專項救助:醫療、臨時、教育、取暖等各類專項救助,為22萬名困難群眾發放救助金8622.4萬元。
      災害救助:發放救災款1070萬元,救助災民20610戶。
    社會福利
      機構養老:資助58家民辦養老機構582.37萬元,市社會福利院供養“三無”老人280名;市精神病院收治“三無”精神病人及優撫精神病人207人,收治社會精神病人173人,為優撫精神病人巡診120人次,優撫對象在院療養113人。
      居家養老:服務對象3031人,投入經費854.5萬元。
      社會散居孤兒保障:由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1120元,增長87%。
      集中供養孤兒保障:由每人每月1000元提高到1410元,增長41%,市兒童福利院收養孤兒400名。
      福利彩票銷售:11.35億元,增長12.27%;募集福彩公益金3.57億元。
      慈善事業:市慈善總會募集善款3184.52萬元,救助困難群眾3.6萬人次。
    社區建設
    社區居委會成員生活補貼:由2011年每人每月2592元提高到2953元,增長13.93%。
      貼心一鍵通:用戶超過8000戶,緊急救助429人次,為11萬余人次提供各類日常生活服務。
      社區服務設施:投入福彩公益金500萬元,區街配套2700萬元,新建、改擴建社區服務中心12處、社區服務站23處,新增社區辦公服務用房面積1.32萬平方米;有392個社區達到社區十分鐘生活服務圈要求,普及率達到82.53%。新增各類服務設施(老飯桌)等232處。
      社區建設:新建社區居委會21個,7萬余戶、23萬名居民納入社區管理服務范圍,消除了管理服務空白點。
    社會事務
      婚姻登記:內地居民結婚登記62203對、124406人;離婚登記15224對、30448人;涉外國人、華僑、港澳臺居民婚姻登記107對、214人,補辦婚姻登記證13595件,出具婚姻登記證明59303件;節假日預約登記4000余對、8000多人,其中2012年12月12日一天辦理2279對、4558人。
      收養登記:113件。
      殯葬管理:全年為40935人提供殯儀服務,為2147名城鄉困難群眾免除基本殯葬服務費用260余萬元;清明節全市各主要祭掃單位共接待祭掃群眾48萬人、車輛7萬余輛。
      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救助9662人次,其中救助未成年人309人次。
    優撫安置
      義務兵家庭優待金:實現了城鄉一體發放,由2000-5000元提高到10420元,今后將隨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而增長;為5855戶義務兵家庭發放6437.98萬元。
      散葬烈士遷入烈士陵園:2832座。
      農村優撫對象修房:維修住房570多間、建房69間。
      優撫對象撫恤補助金標準:人均增幅11.32%,其中殘疾軍人和烈士(因公犧牲、病故軍人)遺屬撫恤金提高15%。共惠及優撫對象42333名,發放1.0151億元。
      在鄉老復員軍人補助金:比2011年每人平均提高600元。
      全市農村優撫對象住院補助水平:政府補助比例達到40%-60%,比省規定高出25%。
      退伍安置:接收安置軍休干部512名,安置無軍籍職工598名,接收轉業士官和退役士兵3892名,接待過濟部隊軍列36列,官兵8700余人次。
      退役士兵一次性補助金:發放2023萬元,對1522名轉業士官和退役士兵人實施免費培訓,退役士兵自謀職業557名,發放自謀職業金1833萬元。
    擁軍優屬
      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實現了“七連冠”,全市10個縣(市)區全部榮獲“省雙擁模范城(縣)區”稱號,首次實現滿堂紅。
      協調安置41名隨軍家屬,為1373名未就業隨軍家屬發放生活補助;389名現役軍人子女享受到中考加分政策。
    社會組織和地名管理
      社會組織登記:審批成立登記290家、變更登記194家、注(撤)銷登記129家、實施換屆63家,年檢社會組織2557家。
      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購買公益項目30個,投入專項資金100萬元,社會組織黨組織組建率達到80.78%,黨的工作覆蓋率達到100%。
      區劃地名:命名地名95個,增設城區主干道路牌210塊、更換180塊,出版發行新版《濟南市城區地名圖》,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濟南分卷》的編纂上報。
    基礎設施建設
      濟南軍休大廈: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11畝,總投資1.5億元,地上16層,地下3層,共32420平方米,成為全國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軍休干部活動中心。
      濟南市精神病院(濟南市優撫醫院);新建五層病房樓正式啟用,占地1100平方米,建筑面積5260平方米,容納床位220張。中央財政投資1000萬元,一期濟南市福彩公益金投入500萬元。
      濟南革命烈士陵園:投資1291余萬元,新建占地3.3萬平方米“文化休閑園”、占地7500平方米的高標準停車場及1處現代化公廁。
    建議、提案、信訪及市民服務熱線
      人大代表建議:受理13件,處置13件,辦結率100%。
      政協委員提案:受理21件,處置21件,辦結率100%。
      來信來訪:受理480余人次,辦結470件次,辦結率98%,局領導參加接訪、處理人民來信96件次。
      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受理905件,處置905件,辦結率100%。
    時間軸上,2013這一年濟南市民政人將共同譜寫新的篇章—
    保障改善民生 創新社會管理
      2013年是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全市民政工作將以保障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為突破口,以提高社會救助水平、加快福利和慈善事業發展、落實雙擁優撫安置政策、強化民政基礎設施為重點,充分發揮民政在社會建設中的骨干作用,為我市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社會救助 公開透明 提高公信力
      今年,市民政局將加快推進陽光民生救助服務體系建設,更好地發揮社會救助在民生工作中的“兜底”作用。一方面全面推行村(居)陽光民生救助聽證評估制度,嚴把“入口關”;確保“兩保”標準實現自然增長,進一步完善救災預警、災害評估等機制,及時做好受災群眾緊急救助、過渡性生活救助、倒損住房恢復重建等工作。另一方面穩步提升保障水平,把“五保”供養對象納入全市養老服務工作規劃,建立“五保”供養對象信息管理系統,逐步提高“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實現愿進全進;逐步擴大醫療救助一站式定點醫療機構范圍和救助水平。加強管理服務機構能力建設,全面強化鄉鎮(街道)社會救助審核主體責任和縣級民政部門的審批主體責任,強化監督檢查。
    社會福利 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
      今年,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將繼續擴面增量;加快推進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繼續對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進行資助;擴大“貼心一鍵通”為老服務覆蓋面,把它建成老年人的遠程電子保姆和沒有圍墻的敬老院;指導各縣(市)區加快建設以收養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為主的老年養護設施、托老所和日間照料中心;加快農村社區“老年關愛之家”建設,打造農村互助養老平臺。不斷提升孤兒保障水平。全面排查個人和民辦機構收留孤兒情況,確保孤兒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長;將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因父母重度殘疾或服刑等事實上無人撫養兒童、受艾滋病影響兒童等納入孤兒保障范圍;探索將重度殘疾兒童、患重病或罕見病兒童等困境兒童納入保障范圍,推動社會福利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
    社會管理 探索管理體制創新
      探索新型社區、農村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爭取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城市社區居委會建設的意見》,適當在社區增加專業社工解決社區居委會人員不足、社區管理和服務任務較重的問題;動員協調各方解決社區辦公服務用房面積狹小的難題;研究適度提高城市社區居委會辦公經費方案;在積極完善“社區十分鐘生活服務圈”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整合多方資源,建立集行政管理、社會事務、便民服務為一體的社區綜合服務平臺,全面提升社區居委會服務水平。
      按照“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要求,加快推進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創新。積極推動政府部門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和轉移職能。編制社會組織目錄,明確具備資質條件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和購買服務的社會組織;建立競爭擇優機制和績效評價機制,促進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加大對社會組織的扶持力度。協調相關部門建立政府資助機制,重點支持滿足城鄉群眾最迫切公共服務需求的社會組織以及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行業協會,扶持公益服務類社會組織發展,扶持社會組織發展公益項目。創新社會組織黨建模式。探索在不同類型的社會組織中培養黨建創新示范點,與相關部門協調溝通,將社會組織列入全市年度黨員發展計劃。
    社會事務 提倡文明節儉綠色
      今年,市民政局將鞏固提升婚姻收養登記管理服務水平,開展婚姻登記歷史數據清理工作,確保婚姻登記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完整準確;籌辦好“百合之緣”公益集體婚禮;完成高新區婚姻登記處掛牌,獨立開展婚姻登記工作。
      扎實做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工作。建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鞏固“接送流浪孩子回家”專項行動成果,開展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主題宣傳活動;進一步加強與公安、衛生等部門的聯動,對流浪未成年人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救助保護;推廣應用救助管理信息系統,推進救助管理服務信息化建設。
      規范提升殯葬管理服務水平和群眾滿意度。做好清明節群眾祭掃服務保障工作,積極倡導“綠色殯葬、文明祭奠”,推廣生態節地葬法,推進殯葬管理服務標準化建設。
      加強完善行政區劃設置研究,為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供科學依據;深入推進“平安邊界”建設,全面開展“邊界和諧走廊”創建活動;進一步提升地名公共服務能力,打造富有泉城特色的地名文化品牌。
    優撫安置 完善保障服務體系
      全市優撫工作要突出一條主線:完善以“生活、醫療、住房、精神撫慰和輪流療養”五位一體新型優撫保障服務體系,全面保障優撫對象的基本權益。沿著這條主線做好六項工作。建立優撫對象家庭突發臨時困難幫扶制度;進一步完善提升針對優撫對象住房建、修、購、租等形式的優先優惠和補助政策;協調衛生部門,力爭農村優撫對象門診一站式就醫定點突破5000個,將參加新農合優撫對象最低住院政府補助額由40%提高到50%以上;積極打造多層級的休養基地,形成省、市、縣、鄉“四級”優撫對象休養保障網絡;指導推進章丘、平陰烈士陵園建設工作,力爭2-3家陵園達到省級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水平;不斷拓寬優撫工作社會化路子,重點在優撫對象的取暖補貼方面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爭取在優撫對象享受城市公共服務資源方面實現優惠面和優惠比例的突破。
      積極推進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改革。加大《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條例》宣傳力度;抓好城鄉一體化培訓。力爭把退役士兵培訓工作納入社會就業培訓的整體規劃;進一步拓寬退役士兵安置和就業渠道,做好部隊退休、無軍籍職工的安置工作;進一步推動軍休工作“從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從傳統服務向特色服務,從物質服務為主向精神慰藉并重的轉變”。
    雙擁共建 著力互辦實事
      繼續開展“真情送軍營、服務到基層”活動,指導各部門行業、“兩新”組織等就近與基層部隊結成共建對子;集中搞好春節、“八一”兩節的走訪慰問部隊活動。加大軍地互辦實事力度,進一步提高義務兵優待標準。繼續協調有關部門安排機關事業單位身份的隨軍家屬隨遷隨調,為未就業隨軍家屬發放生活補助費,對困難軍人及家庭進行救助,開展軍民一對一結對幫扶活動;充分發動社會各界踴躍參與軍地共建,將軍地共建的重心往基層下移,向基層部隊傾斜。據悉,今年還將開展駐軍為民做好事、邀請英模典型“四進”(進軍營、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等活動,進一步提升社會形象;開展文化、科技、法律、智力援助進軍營活動。
    基本設施 不斷完善提升
      山東濟南養老服務中心項目一期工程計劃建筑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由介護老人休養樓、候鳥式養老樓、辦公樓等建筑單體組成。該項目在今年將加速建設。
      濟南市救災應急物資儲備管理中心。該項目總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其中5000平方米為倉儲庫房區。結合形勢任務發展需求,在功能設計上力求實現物資儲備、臨時應急避難、應急救災指揮三位一體,提高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益。
      積極完成濟南市救助管理站的搬遷工作。
    (本報記者 蘭萃 李雪梅 通訊員 李越千 趙志強 吳俊旭 呂可軍 徐文杰)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