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1-07-13
信息來源:
“十二五”時期是市中區搶抓建設新機遇、謀求發展新突破、實現城區新跨越的關鍵時期。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創新驅動發展引擎,全力打造具有市中區域特色的人才競爭新優勢,是實現全區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必然選擇。
樹立全新理念確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
實現人才優先發展,必須把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擺在首位。首先,必須樹立人才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理念。堅持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謀劃人才工作,把人才資源開發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中去規劃,融入人才強區戰略總體進程中去推進,做到謀劃發展同步考慮人才保證,研究政策同步考慮人才導向,部署工作同步考慮人才措施,通過統籌規劃、宏觀調控、政策引導,把握人才工作的方向,促使人才總量、增量、存量和結構等與區域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戰略相適應,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資源的貢獻率。其次,必須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開放式人才理念。立足市中區位優勢和轄區載體資源豐富等特點,堅持廣納人才,打破地域、單位隸屬關系等限制,進一步探索、強化聚集和服務社會人才的手段,采取靈活多樣的優惠政策,吸引各類人才參與各項經濟社會事業建設,實現人才工作重心從區屬向區域轉變,讓更多的優秀人才在市中區施展才干、貢獻力量。第三,樹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的理念。引導各級領導干部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深刻認識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和決定性作用,廣開引才渠道,拓寬引才視野,實行“向內挖潛”與“向外引才”齊頭并進,形成全區上下齊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氛圍,從而真正為全區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打造良好平臺以優質載體和環境吸引人才集聚
“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立足市中區位優勢和產業特色,圍繞全區長遠發展的戰略需要,切實形成對人才的吸引,必須努力搭建好項目、園區、科研三大平臺。搭建項目平臺,以人才引領產業、以產業集聚人才。目前,市中區第三產業比重達80%以上,特別是金融業加速聚集,濟南市金融商務中心區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迫切需要大量支撐現代服務業、金融業、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高端人才。大力發展銀行、證券、信托投資、文化創意等現代產業項目,重點引進科技含量高、有高層人才支撐、在行業內處領先水平的高端項目,集聚一批具有戰略眼光、善于管理創新的高端經營管理人才,是今后全區人才建設的重點。必須大力推廣項目與人才引進一體化的“招商引資+招才引智”運行模式,通過高端引領,帶動服務業人才整體開發,從而推動優勢產業提升、帶動新興產業發展。搭建園區平臺,提升對人才的聚集、輻射效應。繼續推進濟南金融商務中心區建設,提升濟南臘山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中國濟南留學人員創業園臘山創業區的功能,建設西門子產業園、都市型產業園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增強人才吸附承載能力,為各類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條件。搭建科研平臺,壯大交通裝備和電力設備兩大重點產業。發揮重汽、西門子、山東電力設備公司等骨干企業的帶動作用,不斷加強“產學研”載體建設,鼓勵支持企業加強技術(工程)中心建設,與高校聯手、與中小企業聯姻,建立開放、網絡化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推進技術成果交流、技術人才“孵化”,提升產業集群和特色產業的創新發展能力。
創新工作機制激發人才隊伍的創造活力
推進人才事業發展,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創新。只有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觀念和制度障礙,加快構建有利于人才事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的創造活力。在人才投入上,設立人才專項資金、服務業引導資金、科研扶持資金,加大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支持力度,建立與全市“百千萬”人才工程對接、聯動的政策環境。在人才的培養上,以素質提升和能力建設為核心,做好各類人才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職業學校等教育、科研資源,推進教育實踐基地、技術研發中心建設,建立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在人才的發現評價上,堅持以能力和業績評價人才、選拔人才,建立健全民主、公開、競爭、擇優機制,選賢任能,唯才是舉,不論資排輩,不求全責備,更加注重從科研、生產和工作一線發現人才、使用人才,進一步形成注重品行、崇尚實干、重視基層、鼓勵創新、群眾公認的正確導向。在人才激勵保障上,不斷深化各類選拔表彰活動,重點獎勵在科研、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工作中成績顯著、貢獻突出的各類人才,在政治上給榮譽、經濟上給實惠。去年對全區金融商務高端人才的獎勵,實現了與工作績效緊密聯系,激發了人才活力,推動了金融業加速聚集,今后將進一步創新完善選拔管理的辦法,總結人才集聚的經驗,深入推進選拔工作,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人才的積極性。此外,堅持像抓項目一樣抓人才,切實把“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當作推動人才事業的關鍵來抓,完善人才工作考核獎懲機制和推進機制,充分調動起各級各部門抓人才的積極性,切實形成人才工作的強大動力,為全區經濟社會在新起點上實現新跨越提供強大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