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1-12-27
信息來源:
昨日,中共濟南市天橋區第十一次代表大會隆重開幕。
昨日上午,中共濟南市天橋區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召開。記者了解到,今后5年,天橋區將大力推進“老城區、濱河新區、北部新城區”三大區域開發建設,實施“新型城市化、三產富區、工業振興、北跨發展”四大戰略。未來5年,新開發建設面積達到2500萬平方米,在城市空間上將實現再造新天橋;全區生產總值基本實現翻番,地方財政收入達到現在的3倍以上,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實現再造新天橋。到2016年,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達到470億元;城市北跨戰略邁出實質步伐,基本建成北跨起步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2.4%,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
濱河新區大開發正式拉開序幕
過去的5年,是天橋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的5年。2011年全區預計完成生產總值252億元,5年來年均遞增13.9%;預計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3.1億元,是2006年的2.5倍,年均遞增20.6%。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努力實現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1.3:24.2:74.5。以濟南化工產業園區和藥山科技園為依托,大力發展新材料和高新技術產業,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6.6%,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稱號。
過去的5年,是天橋城鄉環境面貌和功能形象明顯提升的5年。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基本完成17個棚戶區改造任務。小清河綜合治理工程主體完工,濱河景觀效果初步顯現,濱河新區大開發序幕正式拉開。高標準完成北園大街綜合改造,建邦黃河大橋建成通車,完成103條主次道路改造和綜合整治任務,道路通行能力和沿線環境明顯提升。深入開展違法違章建設、“黑摩的”、渣土運輸、醫療廣告等專項治理,城市建設管理秩序明顯好轉。
過去的5年,是天橋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5年。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2011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預計達4.1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9100元,年均分別遞增12.7%和14.3%。城鄉就業持續穩定,5年安置各類群體就業7.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五年低于控制目標。醫療衛生事業扎實推進,城區構建起“15分鐘社區衛生服務圈”,被授予“全國社區健康管理實驗基地”和“全國社區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實現全覆蓋,新農合參合率達到100%;雙擁共建工作奪取省雙擁模范區“六連冠”。檔案、黨史、史志、科普等各項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績。
推進城市綜合體建設打造省城北部新地標群
大力拓展城市發展空間,著力提升老城區。加快實施舊城改造,沿明湖西(北)路、濟濼路、堤口路等建設高檔次商業設施,打造金融商務集聚區,使老城區提升品位和形象。全力建設濱河新區,形成小清河生態景觀經濟發展軸、濱河新區核心區城市副中心、濼口片區、藥山片區、濟濼路城市發展帶和北園大街城市發展帶“一軸、一心、兩區、兩帶”開發格局。
加快推進城市綜合體建設,推進鵲山龍湖、濼口片區、徐李片區、北湖片區以及官扎營—寶華片區等城市綜合體建設,打造省城北部新的地標群。高起點規劃、高水平招商、高強度投入、高標準建設。突出城市綜合體商務、商業、居住業態組合,實現多種業態聯動,促進現代產業發展。
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濼口穿黃隧道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設,打造區域干線路網,完善城鄉交通網絡。搞好大明湖—小清河通航工程建設,打造水體清澈、景色優美、行洪通暢的生態河、景觀河。高度重視“四供兩排”等市政和環衛基礎設施建設,超前規劃、統籌實施,提高服務覆蓋率和集中供應率。
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積極實施山體治理,對藥山、鵲山等山體進行保護性開發,打造景色怡人、文化氣息濃郁的山體公園。深入開展城鄉環境和窗口部位綜合整治,積極推進“八亂”治理。深化對水、大氣、噪音、揚塵等污染的治理,全面改善城鄉生態環境質量。
把樓宇經濟培育成重要經濟增長點
大力發展服務業,對全區樓宇經濟發展進行總體策劃,以商業服務用房和寫字樓為主,規劃建設一批高檔次、上規模的商住設施,重點引進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等現代服務業,努力把樓宇經濟培育成為今后一個時期全區重要經濟增長點。充分利用黃河、鵲山龍湖、小清河等資源稟賦,打造親水游、龍舟賽等特色旅游品牌,把旅游業打造成全區發展新亮點。加快現有賓館、酒店改造升級,不斷提升賓館餐飲業規模和檔次,規劃建設特色美食街區,積極打造天橋美食節、北園天成、北坦名吃一條街等特色餐飲品牌。
加快發展新型工業,以濟南化工產業園區和藥山科技園為依托,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和新材料產業集約集群發展。濟南化工產業園區與北部新城區建設相結合,充分發揮“濟南新材料產業基地”的優勢,加快新引進項目落地步伐。完善藥山科技園產業布局,推進產業升級,大力發展新能源、生物制藥等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發展以總部經濟、服務外包、科技研發為主的都市工業。
積極發展都市農業,建設冷鏈物流展示貿易中心、高端鮮活農產品生產基地、現代生態旅游農業區、兩鎮駐地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沿黃綠色生態防護景觀帶,形成都市農業發展新格局。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搞活農產品流通,推進農產品市場改造升級,加快區域性農產品物流中心和農家店標準化建設。
高標準規劃建設濱河新區市民文化中心
打造天橋特色文化品牌,對文物及遺址建立翔實完整檔案資料,深度挖掘和有效保護地名文化,修復建設具有天橋歷史文化特色的老街區,整理編纂特色街巷志。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申報工作,開發旅游產品;堅持開發與保護同步,對天橋近現代工業文化、紅色經典文化、民間文化進行充分挖掘。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高標準規劃建設濱河新區市民文化中心、城市規劃展覽館和濱河市民文化廣場。大力推進火車站北廣場建設,恢復濟南火車站鐘樓。完成街道綜合文化站和農村文化大院建設,形成覆蓋城鄉、設施完善的三級公共文化設施體系。實施文化惠民主題行動,打造群眾性文化活動品牌。
優化文化產業結構,突出新興業態,重點發展現代傳媒、文化旅游、創意動漫、演藝娛樂等文化產業,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改造老工業企業廠房、倉庫、老建筑,規劃發展具有天橋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鼓勵發展文化領域的知識產權代理、推介、交易和法律保護等服務產業,逐步構建覆蓋全區的文化知識產權服務網絡。
推廣完善“五位一體”社區管理服務模式
保障改善民生,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更加重視學前教育,引進培植更多優質中小學教育資源。加快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積極發展老年人事業,建立集中供養與居家養老相結合的養老保障體系,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加強社會管理,積極推進基層社會管理服務創新,推廣完善“五位一體”社區管理服務模式。加強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健全完善社會治安打防管控體系,推廣群防群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做法;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健全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提高危機管理水平和抗風險能力。著力加強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全面落實工作責任制。
轉自:《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