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長清:一條教育強區之路正悄然形成

    發布日期:2020-09-03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之前,我們真沒想過讓孩子在長清上學,但現在大學城的學校建得這么好、辦得這么好,就決定留下來了。”9月1日,在濟南市長清大學城實驗學校門口,送孩子上學的一位家長說道,他是附近一所大學的老師,和很多同事一樣,選擇了讓孩子留在長清上學,“孩子們能上好學,我們的心也就在長清安家了。”
      教育作為吸引人才極為重要的軟實力,是任何其他優惠政策無法替代的。深諳此道的長清區委、區政府一直把教育放到優先發展的位置,通過大力發展振興教育,讓長清更具魅力。
      當前,濟南市委、市政府把推動長清區、大學城、創新谷“融合提升”,作為“西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支撐。在長清區教育和體育局局長王少輝看來,這對教育又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一條從教育振興到教育強區的提升之路,正在長清悄然形成。
      教育投入可謂前所未有“三年建設”完工率列全市第一
      9月1日是我市144萬余名學子開學的第一天,據統計,新學期市區共36所新建學校、幼兒園正式投入使用,僅長清就占9所。
      作為一名一直在“奔跑”的長清教育人,區教體局發展規劃科科長韓慶順從1995年起,便和學校建設結下了緣分,不僅親眼見證了一所所學校拔地而起,更與戰友們創造了教育建設史上的奇跡——占地14萬平方米、20個單體、243天竣工的長清大學城實驗學校,真正“跑”出了濟南學校建設的“新速度”。
      “我的主戰場不在辦公室,而是在協調各個部門的路上,在熱火朝天的學校建設工地上,就是為了長清盡快建設起一批更加優質的、高標準的學校。用不了三年時間,我們家門口的好學校還會越來越多。”韓慶順說。
      近年來,長清教育在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投入可謂前所未有。據了解,自2017年以來,全區累計完成投資23.6億元,新建和改擴建各類學校61處,目前三年建設規劃開工率、完工率列全市第一,而全部竣工后將增加優質學位3.4萬個。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集群化辦學補齊教育最大短板
      讓孩子們“有學上”,僅是長清教育人實現的第一個目標,接下來,他們還會讓孩子們“上好學”,身為教育人更要為他們的成長“服好務”。
      讓孩子們“上好學”,就要辦好每一所學校,全面提升教育的品質。但是,擺在長清教育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是,76%的學校分布在農村,要想實現全區辦學質量大幅度提升,首先要補齊農村學校的短板,推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為此,長清區通過全力推進“集團化+教育聯盟”集群化辦學,發揮實驗小學、石麟小學等龍頭學校的引領作用,放大優質教育資源,帶動城鄉教育協同發展。
      宋女士是平安中心小學王詩琦的家長,女兒小學3年級的時候,她將女兒轉學回到了長清。讓她作出這個決定的原因是,平安中心小學成為區實驗教育集團的成員校。
      “學校特別注重孩子的綜合素質發展,一點不比城里的學校差。”這是宋女士對長清教育的第一印象,同時讓她欣喜的是,農村學校已經一改過去單一的“抓分數”,更加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孩子喜歡音樂,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各種社團,在全區的詩詞大會上,還獲得了一等獎。”
      隨著“集團化+教育聯盟”集群化辦學的全面鋪開,再加上全區項目化推進的“五育并舉”,讓農村的孩子也享受到了和城市孩子一樣的教育,整體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陽光照進了現實。
      教師占全區事業編34.30%打造教育管理人才的“儲水池”
      1場主題報告、2場專題講座、12位校長智慧分享……8月11日至12日,長清區教體系統教育干部領導力提升高級研修班聚焦“校長領導力提升與思維創變”,邀請全國知名教育專家、浙派名校長來到“家門口”,為全區400多名校長以及學校管理者上了生動一課。
      對于今年4月剛剛到孝里中心小學上任的校長顧振來說,此次“集訓”可謂一場“及時雨”,既能提升境界,又能開拓眼界,讓他對農村教育面臨的一些困難和困惑如何破解有了諸多啟發。
      教育發展好,師資是關鍵,教師水平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自然就會“水漲船高”。為了抓住這個“牛鼻子”,近年來,長清區通過“外引內培”,不斷跑出長清教育“加速度”。
      從校長職級制改革在全市率先落地,到優秀人才持續引進、高端定制培訓、接地氣評價體系改革,管部隊伍素質迅速夯實……下大力氣選人用人、鍛造隊伍,長清教育的發展決心不僅表現在對人才的渴望與重視上,還體現在一組組用行動落實的數據上。據統計,僅2019年就涌現出了9名省級名校長、名師、教書育人楷模。今年上半年,全區有5名班主任、教師入選濟南市“雙領軍”團隊,有1名教師列入省2020年度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有2名教師獲評2020年度市最美教師,2名教師被推選為省最美教師候選人。而為破解教育均衡發展難題,長清區還積極探索編制資源使用的新路徑,支持保障教師隊伍建設,對農村邊遠地區規模較小的小學,在編制核定上進行適當傾斜。核編完成后,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比例將占到全區事業編制總量的34.30%。
      正是因為有了好政策,也吸引了眾多高層次教育人才對長清教育的青睞。今年,通過層層選拔,引進的10名優秀骨干教師即將到位,改寫了長清優質教育資源只外流的歷史。
      據了解,下一步長清教育還將打造全區教育管理人才的“儲水池”和“聚焦地”,讓長清教育教學管理更有“精度”,教育教學質量更有“高度”,教育教學服務更有“溫度”。
      1500余名高校子女長清入學“長清教育”品牌的認同感越來越強
      2007年,劉翔來到長清大學城工作,成為齊魯工業大學的一名教師。目前,她的孩子張庭瑞在長清區博園小學上5年級。“近幾年長清的教育教學質量都不錯,我周圍有不少同事都想讓孩子來長清上學。”提起長清教育,劉翔豎起大拇指。多年前,“優秀學子外流,大學教職工子女無法安置”是擺在長清教育面前的難題,然而通過引進華東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到長清創辦學校、開辦大學城實驗學校、博園小學等高品質學校,這一個個高位發展的教育戰略可以說迅速扭轉了長清區辦學的局面,實現了“長清優秀學生不外流、大學教職工子女留得住、區外優秀生源引得來”的目標。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高校教職工和企業高管有1500余名子女安排或轉學至長清,“長清教育”的優質品牌也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
      2018年,濟南市規劃局首次公布長清大學城“創新創業谷、知識山水城”的規劃設計定位。不管是作為濟南市“西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對標打造“五個濟南”建設,在王少輝看來,長清都是最好的陣地,而這也給教育提供了一個繼續發展的平臺。
      長清教育人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開辦長清區第一初級中學,長清中學特色航天班貫通式培養,長清職專與濟南市幼兒高等專科學校聯合開展保育專業……特別是隨著集團化辦學跨進3.0時代,長清的名校版圖也在不斷擴張中。
      “從管理角度講,集團化辦學已經進入第三個階段,未來將培育出更多名校,期待他們在‘共同愿景、共同發展目標下的資源共享和各美其美’,讓長清成為不折不扣的西部教育新高地,助推當地經濟騰飛。”王少輝說。
    編輯:時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