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推動科普資源均衡發展

    發布日期:2018-12-27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科學素養的提升離不開科普教育。近日,敦煌研究院與上海科技館簽訂合作協議,約定未來雙方加深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合作,通過資源共享機制向西部欠發達地區青少年提供科普教育。兩個機構的相互賦能既是優勢互補、互相促進的過程,也為中西部科普資源的共建共享打開了新窗口。
      從最新的全國科普統計數據來看,我國東西部地區科普資源存在一定的不均衡現象,硬件上“東多西少”,東部地區科技館的建筑面積比中部和西部地區科技館建筑面積總和還要多;軟件上“東高西低”,西部地區尤其缺乏科普教育人員、科普創作人員和優質的科普內容。如何實現東部優質科普資源更好地與中西部地區共建共享,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命題。
      大型科普場館往西部輸送科普資源是常態化的操作模式。例如,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攜手上海科技館創建的“上海賽復流動科技館”項目,先后給中西部地區捐贈了33套流動科技館。但實物捐贈能輻射到的地區和人群畢竟有限,這就要更好地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探索在有限的場館空間內,傳播更多的科學內容,通過線上線下教育資源的結合,構建面向更多人的在線資源庫。比如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正在探索有博物館特色的網絡課程平臺建設,建成之后將免費面向公眾開放。當偏遠地區的孩子們也有機會共享優質科普資源,教育均等化就能向更深層次邁進。
      科普資源開發的主體不只是科普場館。事實上,一批像果殼網、美麗科學等優質的科普企業和社會力量已經涌現。通過整合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轉化內容,他們已經成為當前原創優質科普資源開發的主力軍。這些團隊,不僅在生產優質科普內容,也在探索諸如收費等商業模式。這也在提示我們,科普不止有公益一種模式。要讓科普產品開發進入良性循環,既要注重教育共同體建設,讓高校、科研院所、創新型企業積極參與其中;也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基金會購買捐贈、商業化運作等模式,探索科普公益性與市場化有機結合的長效機制,讓優質的、反映前沿科學的科普資源持續生產、持續流通,研發團隊能夠持續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保證科學傳播的質量和廣度。
      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科學傳播的門檻并不低,需要優秀科學家的共同參與。而要讓優秀的科研人員成為優秀的科學傳播者,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現有績效激勵機制和考核評價體系。對中西部地區而言,對科普事業的扶持同樣不僅僅只是科普資源的捐贈和輸入,更應該注重科普教育人員和教師隊伍的培訓和培養。進一步說,這種培訓不僅僅是傳播科學知識,更是整個科學傳播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偏遠地區的科學素養將因為這樣的合力而得到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技發展帶來的新挑戰需要人類共同應對,科技創新必須扎根在公眾科學素質和能力不斷增強的沃土中。多方共同發力,推動科普資源均衡發展,不斷提升公眾科學素養,我們將筑牢創新發展的根基。
    編輯:時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