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對于鋼城高新區大上峪村的果農王慶剛來說,這句話形容得恰到好處,春天對于他來說正是播種希望的季節。
2012年,王慶剛辭去工廠的工作,回到村里流轉了100畝土地種植蘋果樹和梨樹。和祖祖輩輩背朝黃土面朝天的農民所不同的是,王慶剛對自己的定位是做新時代的職業農民。
十九大報告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讓許多像王慶剛一樣的農民吃上了定心丸,“沒有了后顧之憂,我可以放開手腳干了。”王慶剛說。
在鋼城區,還有許多像王慶剛一樣的職業農民正扎根基層,發揮土地效益,做活土地文章。
鋼城區艾山街道經濟發展長期以來以重工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為主,鋼鐵及配套產業比重較大,以農業為代表的第一產業發展較慢。農村工作仍然是艾山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如何激活土地效率,發展農業新動能,成了艾山的一大課題。經多方考察論證和慎重研究,最終艾山街道確定了“九龍藥谷”丹參種植發展項目。
為提高村民種植積極性,艾山街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種植戶最高給予每畝300元的種植補貼,種植面積超過400畝的村,還給予5萬元農機補貼。去年,丹參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萬畝,每畝純收入將超過4000余元。
“九龍藥谷”的發展,是鋼城區發揮土地效益盤活“綠色銀行”的一個縮影。
土地,是農業的命脈,也是鄉村振興最重要的資源。近年來,鋼城區立足農村發展實際,堅持以農民為主體,盤活農村土地資源,讓土地煥發了新的生機,激發了“三農”無限活力。
行走在鋼城區的大街小巷,霞峰黃金桃、雁埠小米、大龍門蘋果、長勝村葡萄……這些在鋼城區的大地上小有名氣的產品隨處可見。
這些特色農產品成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成為了激活土地效益的動力。當前,鋼城區按照“一村一品”原則,大力扶持村集體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模式,廣泛發展特色養殖、生態旅游、生活服務等特色產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揮土地效益做活農業文章。
為了把土地做優做活,鋼城區經過充分的前期調研,總結提煉了項目帶動、資源開發、股份合作、產業帶動、服務創收、鄉村旅游等六種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為指導全區各村因地制宜,做活農業文章提供了可行之路。
與此同時,鋼城區做好“第一書記”幫包工作,先后向30個經濟薄弱村、重點貧困村選派了64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組成員,強化管理考核,季度現場觀摩,督促他們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優勢,積極研究對接上級政策,不斷開拓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思路措施,推動幫包村率先實現鄉村振興。同時,該區還著手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挖掘、開發村集體各類“沉睡資源”和公共設施,拓寬集體經濟增收渠道。集中開展清理規范承包合同、承包費行動,統一選聘法律顧問,積極穩妥開展清理清查,保障村民和集體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