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市委市政府召開“加快建設‘強新優富美高’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9場鋼城區專場。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以來,鋼城區緊緊圍繞建設“強新優富美高”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奮斗目標,認真貫徹落實全市“項目突破年”部署要求,按照“1364”工作思路,聚焦“東強戰略智造先導區、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引領區、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省會經濟圈魯中會客廳”的發展定位,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生態環保、民生保障上持續攻堅,加快建設現代化高品質美麗鋼城。
實際使用外資1210萬美元,完成全年任務的93%
鋼城區加快動能轉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加快總投資200億元的山鋼新舊動能轉換項目建設,著力打造以型鋼、優特鋼、厚板為主的具有北方區域優勢的千萬噸級內陸鋼鐵基地。加強與寶武對接合作,謀劃打造特色產業園區,歐冶鏈金、寶武水務等項目簽約落地。發揮豐富的焦爐煤氣資源優勢,推動“鋼—焦—化—氫”一體化發展,策劃實施煤氣制乙醇、工業氣體提取等項目,延伸產業鏈條,實現變廢為寶,已進入實質性落地階段。
樹立“抓項目就是抓未來”的理念,1—5月份,6個省建設類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4.9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60.3%,完成投資數、投資完成率均排名全市第四;13個市建設類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9.8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58.5%,開工率、投資完成率分別排名全市第一、第三。精準開展產業鏈招商,招引項目形成固投占比21.4%,實際使用外資1210萬美元,完成全年任務的93%。
今年上半年,鋼城區共謀劃儲備項目105個,總投資282億元。其中,圍繞打造產業集群,重點謀劃推進了87個主導產業延鏈補鏈項目;圍繞基礎設施、城市更新、民生事項,重點謀劃推進了18個保民生強基礎項目。圍繞主導產業、城市更新、文旅等重點領域和寶武集團、省農科院等重點方向,新洽談招引項目152個,計劃總投資600多億元。目前,45個項目已簽約落地,總投資84億元。
一企一策推動實施綠色、智能、技術“三大改造”,完成投資18億元。聘請華為、賽迪、海爾卡奧斯等機構,為30多家重點企業提供數字化診斷服務,推動企業智能化改造。新發展規上企業1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78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42.7%。申報省級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工業設計中心、綠色工廠等41家。
加快6個老舊小區改造,計劃9月份全部完成竣工驗收
鋼城區提升內涵品質,彰顯高質量發展城市魅力。先行啟動的艾山片區,列入2023年省補短板項目,計劃總投資50億元,創新“開發性金融+聯合信貸”(“1+N”)融資模式,規劃建設安置區、保障性住房、社區服務中心、鋼鐵公園、企業家總部、產業研發中心、鄰里中心等12類43個項目,重塑和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南北城子坡安置區、保障性租賃住房、艾山學校、社區服務中心等項目開工建設。
加快6個老舊小區改造,計劃9月份全部完成竣工驗收,屆時符合政策的老舊小區率先全面完成改造。把自管小區管線改造作為為民辦的實事之一,采取“政府承擔三分之一、企業投入三分之一、居民出資三分之一”的資金多方共擔模式,推進20個小區的管線改造,已進場施工14個。啟動6處城市內澇點整治和雨污分流改造,全面提升城區道路汛期排水能力。實施“低碳”余熱清潔供暖項目,解決熱源缺口問題,提升供熱能力。改造提升欒家嶺等33處公園游園,7.7公里的環山綠道將大汶河、雙鳳山、艾山等公園連為一體,“推窗見綠、轉角入景、出門進園”成為鋼城市民生活新常態。
鋼城區增進民生福祉,提升高質量發展幸福成色。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增市場主體1786家。在全區252個社區(村)建設“職等你來e站”,新增城鎮就業、再就業人員2811人。改造完成300間零工公寓,8月份建成區人力資源產業園。持續改善生態環境,1—5月份,全區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85,改善率排名全省第22位、全市第3位,5個重點河流考核斷面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
揭牌成立“市中·鋼城新知學研共同體”,首批9所學校與市中學校開展結對合作。區人民醫院新院區投入使用,與齊魯醫院開展分級診療合作,試運營2個月以來,門診患者、住院患者分別同比增長50%、80%。目前,正在推進實施二期項目,計劃202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實施幸福食堂提質擴面工程,照料困難群眾2700余人,實現了“吃飯有人送、家務有人幫、生病有人看”,在黃河流域共同富裕與養老服務融合創新發展研討會上作了典型推介。
謀劃實施涉農重點項目17個,總投資63.5億元
鋼城區推進鄉村振興,夯實高質量發展堅實基礎。堅持“項目帶動、產業推動、品牌驅動”,謀劃實施了涉農重點項目17個,總投資63.5億元。加快山東未來畜禽種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打造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力的畜禽種業引領區、全省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北方種業之都的核心展示示范區。目前,已完成了項目規劃審批、495畝土地的征收、1000多畝土地的流轉,實現了項目融資和專項債落地,P3實驗室通過科技部審查并開工建設,P2實驗室完成基礎施工,肉鴨新品種核心育種、活體基因庫等項目開工建設,良種肉羊核心繁育場、生豬育種示范牧場、基因編輯牛場3個項目進入深化設計階段。
依托大汶河及10條支流綜合治理,同步開展沿線村莊整治提升,串起生態景觀帶,帶活濱河經濟帶,實現“治理一條河,提升一座城”。探索農村公路融合發展新模式,建設鄉村旅游路4條73公里,新改建農村道路11條30公里,道路安防工程14條50公里,入選全省“四好農村路建設”典型案例,積極爭創“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
健全完善了“一村一業、一村一策”推進機制,增強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年內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以上村達到70%。完成土地流轉800畝,新培育合作社、家庭農場61家,發展智慧農業應用基地、“菜籃子”保供基地9家,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率達到90%。上半年,預計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