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泉城,生機勃勃。濟南高新區3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奔跑和奮斗的身影處處可見。
2月16日,春節假期結束后的第一個周六,市委常委、濟南高新區管委會主任王宏志帶領工作組趕赴北京,與國科控股公司對接,促進合作落地。2月21日,王宏志帶隊赴深圳,先后到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天安云谷考察,推進合作。
項目建設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2月27日,全市“聚力項目建設 加速動能轉換”重點項目春季集中開工活動舉行。高新區20個項目參加,全市最多。其中多個項目對全市產業布局有里程碑意義。當日,高新區分會場設在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區。那里,新建的標準化廠房封頂在即,工人們正緊張施工。“用不了多久,這里就是遍地廠區。”每個人的眼中都看到了希望。
濟南高新區中心區,航拍中狀如戒指的齊魯軟件園的周邊布局了多顆珍寶——大數據大廈樓群即將拔地而起,新整合的“雙創大街”人才濟濟;高新區東部,濟南生命科學城又接洽了幾家外地生物醫藥企業,他們都想把研發總部布局到濟南……
如果把濟南高新區比作一棵樹,這棵樹如今到了碩果累累的時期。2019年,濟南高新區以“生態賦能”為抓手,決心爭創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有底氣
躋身國家級高新區第一方陣
浪潮集團執行總裁李凱聲是濟南市人大代表,作為IT產業的領頭人,李凱聲對數字非常敏感。“我留意到,越來越多政府文件喜歡用數字說明情況,不但準確客觀,更是敢于‘亮劍’的表現。”
濟南高新區亮出“爭創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奮斗目標,底氣何在?用數字來看看。
2018年,濟南高新區實現“三個千億”: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02億元,浪潮集團、中國重汽兩大產業巨頭年營業收入雙雙突破千億元大關,填補我市沒有千億級制造企業的空白。
2018年,濟南高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市12.8%,對全市增長貢獻率達到22.8%,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5.3%;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15.1億元,扣除增值稅留抵退稅因素影響,實際完成收入117.6億元,同比增長16.8%,稅收比重達到92.2%;樓宇經濟提升明顯,新培育稅收“億元樓”10個,占全市33.3%;金融業增加值預計完成27億元,同比增長7.1%;凈增規模以上企業56家,逆勢超額完成任務。
這組數據是高新區加速發展的基礎所在。
2018年底,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國家級高新區綜合排名,濟南高新區位列第11位,實現“連續兩年,每年提升4個位次”的高速發展。綜合評價排名中,濟南高新區在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能力、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能力、國際化和參與全球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四個一級指標方面均有所提升。其中,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能力從第18位上升到第15位;可持續發展能力從第73位上升到第12位,一舉躍升61個位次。
排名前15的國家級高新區,一般被稱為國家級高新區“第一方陣”,而排名前10的國家級高新區一般可稱為“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很明顯,濟南高新區離“世界一流”一步之遙。
這組數據是高新區超越自我的信心所在。
有支撐
優質項目聚集筑坦途
自誕生之日起,濟南高新區就身負布局產業、發展經濟的使命。不止要不甘人后,還要奮勇爭先,這股奮斗之勇浸入每位高新人的血液。
2018年,濟南高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一般財政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四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達到或超過全市平均水平1.5倍以上。2019年,1.5倍的目標仍要保持。
2月27日舉行的全市“聚力項目建設 加速動能轉換”重點項目春季集中開工活動備受矚目,這既是一次全市重點項目的集中亮相,也是各區縣、各行業新一年比拼的開始。
新一年,濟南高新區重點項目全市最多。2019年,高新區承擔市級重點項目27項,占全市10%,總投資979.3億元,占全市8.5%;年度計劃投資287.1億元,占全市9.6%,同比增長23.4%。參加集中開工的項目達到20個,全市最多。
新一年,濟南高新區優質項目聚集。27個重點項目中,實體經濟項目有21個,包括18個制造業項目、3個服務業項目,年計劃投資168.6億元;城市建設項目6個,包含4個基礎設施項目、2個民生保障項目,年計劃投資118.5億元。
新一年,濟南高新區項目科技含量高。集中開工的20個項目中,有多個全省第一、全國第一乃至全球第一。富能半導體高功率器件項目是我省第一個真正開工的芯片項目,率先打破我省電子信息產業缺“芯”少“屏”的局面。此外,還有全球生產規模最大、規格品類最全、技術含量最高的華熙海御透明質酸生產基地;全球第一個擁有培養皮膚再生技術的磐升生物組織細胞資源庫研發生產基地,填補國內空白的光電集成電路等一批處于技術鏈高端的優質項目。
新一年,濟南高新區投資強度大。轄區總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達到12個,其中富能半導體高功率器件項目達到50億元,正威廣電集成集群項目達到180億元。實體經濟項目的畝均產出可達2000萬元以上,其中杰迪機車項目5310萬元、移動智地·濟南產業園4762萬元。
有賦能
完善生態系統凝聚發展之力
在國內,生態賦能是個比較新鮮的詞匯,很多人至今仍不解其意。
通過生態賦能,騰訊6年再造了15個騰訊;通過生態賦能,富士康從“制造”轉變為“智造”,擁有了全球影響力;2018年,大咖云集的中國杭州云創大會,把主題定為“開放·生態·賦能”。2018年,濟南高新區已在全區積極踐行生態賦能。
什么是生態賦能?怎樣為團隊賦能?工作怎么干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這些,是濟南高新區各職能單位、各園區、各街道都在思考和實踐的問題。
王宏志曾用森林來形象地詮釋生態賦能。“就像空氣、陽光、水分、土壤、樹木是營造一個區域‘生態大森林’的必要資源,濟南高新區將深入實踐‘生態賦能’式發展。”他說,濟南高新區將打造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簡潔高效的政務生態、公平法治的社會生態、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正氣充盈的政治生態,賦能于企業和人才,培育出郁郁蔥蔥的產業大森林。
2019年,濟南高新區將持續擴大“一次辦成”改革成果,讓“四證齊發”“拿地即開工”成為常態;嚴格落實創新創業若干政策,實現提供服務零距離、執行政策零折扣、生產經營零干擾,打造審批最少、服務最優、效率最高的“高新品牌”;全力保障綜保區封關驗收,助推自貿區申建,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生態賦能發展再添薪火。
濟南高新區肩負發展重責,勇于在全市、全省中“走在前列”。以“爭創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為目標,濟南高新區制定“千百萬”產業升級行動計劃,每年培育一個千億級企業或新興產業,每年至少開工建設一個產出過百億元的產業項目;出臺創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三年行動目標,重點實施人才優先戰略、創新開源戰略、企業倍增戰略和產業亮劍戰略,兼顧創業升級戰略、國際鏈接戰略和形象優化戰略,推動中科院協同中心項目等35項重點工作。力爭到2021年,全區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創新能力大幅增強,企業群落構建、創業生態營造、國際開放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產業總規模達到萬億水平,成為引領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帶動省會城市群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憑借現有2000家企業、2018年850億元營收,濟南高新區敢于提出“2019年生物醫藥產業過千億”;憑借2018年實現“三個千億”、27個優質重點項目、生態賦能的發展路徑,高新區敢于瞄準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目標已經設定,高新區有基礎、有干勁、有方法,何愁不能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