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濟南高新區深入領會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強國戰略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立足產教資源集聚優勢,構建人才、產業、創新“三鏈融合”機制,聚力打造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產教聯合體,促進產業需求與人才供給有效對接,實現產業與人才的“雙向奔赴”,近期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市域產教聯合體。
一、創新多元共建體系,持續推動產教深度融合。一是產業端整合優勢。以濟南高新區兩千億級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產業共同體為依托,充分發揮臨工重機等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吸納浪潮軟件、山東太古飛機等106家省內外重點企業為聯合體成員單位,企業合計資產額達572.7億元,覆蓋工程機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為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夯實厚重產業基礎。二是教育端全面布局。以濟南職業學院為牽頭院校,匯聚山東大學等4所本科院校、山東職業學院等9所高職院校、濟南電子機械工程學校等9所中職院校,有效建立優勢互補的教學銜接體系。三是運管端高效協同。搭建“理事會-合作委員會-項目運管中心”三層組織管理體系,各成員單位共商管理章程、共建培養方案、共組產教資源,將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實踐成效納入考核指標并實施量化評價,以清晰靈活的實體化運作管理持續為協同育人提供堅實組織保障。
二、精準抓好產教對接,大幅提升人才培養質效。一是動態測算篩選培育方向。依托市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供需平臺職教人力資源測算數據,聚焦“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在院校新建智能網聯汽車技術、云計算技術、物聯網設計等急需專業,新設人工智能實訓、機器學習實訓等課程,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動態匹配。二是“四段育人”培養專技人才。打造“雙元育人”“現場工程師”系列合作項目,構建符合實際的特色學徒模式,成員企業學徒崗位占崗位總量超1/3;實施“雙交替、四段式”智能制造工學交替人才培養,開辟“基礎模崗、輪換跟崗、研創模崗、穩定頂崗”四段式育人路徑,成員院校整體就業率達93.65%。三是職教融通促進全面發展。以培育培養齊魯工匠后備人才為目標,著重打造職教融通體系,推動多校協同育人,有效助力人才全面發展。截至目前,聯合體內普本招收中高職畢業生和企業員工就讀專業學位人數共計380人,中高職貫通培養、高本銜接培養分別超2萬人和3000人。
三、促進政策紅利落地,不斷激發技術創新動能。一是統籌推出產教融合“政策包”。圍繞山東省“金融+財政+土地+信用”10條組合式產教融合激勵政策,充分發揮國家級高新區、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五區疊加”政策優勢,在知識產權保護、金融開放、人才落戶等領域出臺系列前瞻性政策文件,形成政企校協同共進發展格局。二是打好配套服務“組合拳”。聚焦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圍繞人才服務、載體建設等做好要素保障,打造“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推動教學、產業、科研三類資源共享共建,有效為各成員主體開源節流、降本增效。三是釋放平臺創新“引領力”。聚焦打通科研開發、技術創新、成果轉化鏈條,打造“雙碳雙創”共同體、激光技術重點實驗室等共性技術服務平臺60個,校企合作年度技術研發成果達350項,同比增長17.8%,成果轉化率升至65%,增長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