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蓬佩奧1月14日晚結束對阿曼的訪問回國,為其中東之行畫上句號。在近一周的時間里,他除按公開計劃訪問中東7國外,還突訪伊拉克。然而,分析人士認為,蓬佩奧此行不僅沒有給地區熱點問題帶來任何建設性解決方案,也無法打消地區盟友對美國中東政策走向的疑慮。
分析指出,蓬佩奧此次中東之行主要有四個目的:一是鼓動阿拉伯國家建立針對伊朗的“中東戰略聯盟”;二是確保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的完整,避免美國失去在中東的戰略支點;三是安撫阿拉伯國家盟友,舒緩其對美國從敘利亞撤軍的失望與擔憂;四是要求阿拉伯國家提供更多資金支持。然而,蓬佩奧此行成果有限。
美國在“遏制伊朗勢力”方面不遺余力。蓬佩奧11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表示,2月13日至14日將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有關中東議題的國際性會議,尋求進一步對伊朗施壓。伊拉克總理邁赫迪證實,美國和伊拉克雙方會談的重點是如何限制伊朗在該國的影響力,推動伊拉克停止從伊朗進口電力和天然氣。
美國在中東如何扮演所謂“新角色”仍不明朗。蓬佩奧10日下午在開羅發表演講,被認為是全面闡述美國政府中東政策未來走向的宣言。然而,演講充斥著對美國上一屆政府中東政策的指責,并未提出除加緊制裁伊朗外更加具體的政策構想。
阿聯酋《國民報》援引開羅美國大學中東研究學者舍哈塔的話說,蓬佩奧的中東之行表明,美國現政府對于地區實際問題的表態遠不如前幾屆政府清晰,且中東問題在美國對外政策的排名明顯靠后。在中東國家關心的敘利亞撤軍問題上,此前美國總統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等核心幕僚的公開表態自相矛盾,蓬佩奧未就此做出更加合理的解釋。《今日埃及報》稱,蓬佩奧只是一再強調美國撤軍的前提是完全打敗極端組織“伊斯蘭國”,但從未具體回應此前提出的撤軍時間表。
蓬佩奧此行訪問的8個國家,正是美國推動的“中東戰略聯盟”所包含的國家。分析認為,海合會國家間芥蒂已生,彌合難度不小,海合會雖不至于近期分裂,但互不信任現象嚴重。此外,其他阿拉伯國家未必跟隨沙特步伐,加入美國主導的“中東戰略聯盟”,縱使該聯盟建立,可能也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架子。
分析人士認為,蓬佩奧中東之行最大的收獲是獲得了海灣國家的資金支持,僅與卡塔爾一國就簽訂了擴建美國軍事基地備忘錄。卡塔爾將為擴建美軍基地追加資金,還承諾未來兩年對美國投資由原來規劃的300億美元提升到450億美元。不過總體而言,這些有限成果不足以解開當前的中東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