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東南亞經濟增長預期穩定

    發布日期:2019-04-10

    信息來源:人民日報

      亞洲開發銀行(以下簡稱“亞開行”)日前發布的《2019亞洲發展展望報告》預計,2019年東盟地區國家年均增長率為4.9%,維持了較高的增長水平。多家機構近期發布報告認為,盡管受到全球經濟下行、貿易緊張等因素的影響,該地區強勁的內需和良好的發展勢頭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部風險,預計2019年該地區的經濟仍將保持穩定增長。
      內需強勁,經濟增長保持穩定
      根據《2019亞洲發展展望報告》,東盟地區國家今年的經濟增長率預計為4.9%,較去年的5.1%略有下降。盡管如此,世界銀行此前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指出,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仍然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經合組織發展中心此前發布的一份報告認為,該地區穩定的勞動力市場及海外投資有效促進了內需,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出口放緩。由于通貨膨脹水平較為溫和,去年東盟經濟體消費者支出整體有所增長。
      尼爾森市場研究公司的報告顯示,東盟地區消費者普遍對就業和個人財務狀況持樂觀態度。2018年第三季度,該地區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均處于較高水平,其中越南和馬來西亞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分別為129點和127點,躋身全球最樂觀的三個國家。
      根據預計,2019年東南亞地區的通貨膨脹水平將維持在2.7%左右,處于溫和增長狀態。2018年,由于全球的流動性收緊,東盟多國貨幣面臨貶值壓力。為此,該地區政府大部分采取了緊縮政策,以維持經濟穩定,避免物價過快上漲。隨著今年全球流動性政策轉變,東盟各國緩解了收緊貨幣政策的壓力。因此,2019年東盟經濟體仍將保持溫和的預算擴張,有力支持消費帶動增長。
      城市化及基礎設施建設是東盟經濟體穩定增長的主要動力。據統計,東南亞蓬勃發展的城市化為該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作出了主要貢獻,有力支持了當地消費階層的持續增長,也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聯合國亞太經社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東盟地區強勁的基礎設施建設支出將繼續促進經濟增長,尤其在文萊、印度尼西亞和泰國。亞開行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至2030年間,東南亞地區每年需要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約2100億美元,相當于GDP的5.7%,目前該地區的相關投資遠低于這一需求量。
      外部風險加劇,面臨更多不利因素
      盡管經濟增長預期穩定,東盟地區的經濟增長也面臨著外部環境的挑戰。
      “東南亞地區經濟體的特點是較高程度的區域一體化和全球化,這使其易受外部沖擊的影響。”亞開行經濟研究和區域合作局高級經濟顧問莊巨忠表示。該地區高度依賴外資,在2/3以上的經濟體中,出口總額及資本流入總額之和超過GDP的50%。
      全球經濟放緩和貿易緊張趨勢將加劇影響東南亞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世行報告指出,隨著貿易、投資進一步減弱,全球經濟將在2019年放緩至2.9%。加上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潛在的貿易風險將對東南亞開放的經濟體產生更大影響。
      受到出口需求疲軟影響,今年以來東盟地區的新訂單出現減少,生產增長放緩。日本經濟新聞與全球金融信息公司IHS Markit公布的最新數據報告顯示,今年2月東盟地區綜合采購經理人指數下跌至49.6,位于50的榮枯線以下。由于制造業和服務業增長乏力,引發了各國對于外部融資的擔憂。
      泰國正大管理學院中國東盟研究中心主任湯之敏認為,該區域豐富的資源對外資仍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如老撾的水力、文萊的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柬埔寨的勞動力以及印尼和越南的人口規模帶來的市場潛力。
      推動改革和多元化,加強區域合作
      為抵御外部風險,各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吸引外資、謀求出口商品及市場多元化的舉措。如越南、馬來西亞積極參與國際多邊組織的協商,完善知識產權、勞動保護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法規;緬甸著手推動金融、電信和零售業的外資準入,以獲取“開放紅利”;印度尼西亞政府正采取措施維護進出口平衡和印尼盾的幣值穩定;菲律賓政府致力于降低通貨膨脹,并消除基礎設施方面的瓶頸;文萊政府正在推進經濟多元化戰略,以擺脫過度依靠油氣資源出口的困局;馬來西亞、越南和泰國等國積極開拓中國市場等。
      由于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現狀存在差異,未來各國經濟改革重點也各不相同,將結合自身優勢向全球價值鏈上游攀升。湯之敏認為,發展水平較低的經濟體應加強產業轉移,比如越南高速發展的制造業和柬埔寨、緬甸的服裝行業以及印尼的電子行業等。而發展水平較高的經濟體則應著眼產業升級,提高附加值,如泰國提出高附加值經濟發展模式、新加坡加強投資信息和通信行業以及一系列提高勞動者技能的舉措等。
      各國通力合作是東南亞保持經濟發展的良方。莊巨忠認為,近年來,東南亞經濟體之所以能經受住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并保持多年較高速增長的原因之一,就是東盟加強了內部合作及外部聯動。如東盟加強了與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區域合作,共同建立區域金融安全網——“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2015年,東盟宣布建成東盟經濟共同體,覆蓋6億多人口,目前該地區GDP總額約為2.8萬億美元。這些措施都有助于加強東南亞經濟體之間以及東南亞和東亞之間的區域內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以抵御外部沖擊。
      泰國開泰銀行高級副總裁蔡偉才認為,東盟各國可結合本國實際情況,使本國經濟發展戰略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相對接,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新科技、電子商務等領域。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雙方合作空間將進一步拓展。
    編輯:時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