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白白胖胖的蠶寶寶落在手掌上,《比什凱克晚報》第一副總編輯妮娜·尼奇博洛娃雖然有點害怕,但還是忍不住微笑起來。
在蘇州吳江區的千年古鎮震澤,第二期“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短期訪學班成員們在太湖雪蠶桑文化園了解到了蠶寶寶如何一步步長大,還親手參與了繅絲、制作蠶絲被的過程。小小桑蠶吐出的一根絲,經過千變萬化,變成色澤亮麗的服飾,享譽世界。“這真是一次奇妙的體驗。”尼奇博洛娃感慨道,“從古至今,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絲綢都是公認的美麗而珍貴的紡織品,在歷史長河中穿越亞歐大陸,帶動了沿途各民族的交流。今天來到絲綢之路的源頭,看到絲綢的生產過程,令人心生感慨,對亞歐大陸的互聯互通更為珍視。”
一根根細細的蠶絲,織就了吳江地區自古以來的富庶與今天迅速的發展。為香奈兒、愛馬仕等全球知名品牌提供原料的華佳集團從傳統、單一的繅絲工廠,發展成為涵蓋從種桑、育種、養蠶、繅絲到織造、服裝、絲綢文化的全產業鏈的集團型企業,是中國乃至全球唯一的全產業鏈絲綢企業。
阿塞拜疆國家通訊社首席記者阿齊茲·馬梅多夫表示,高加索地區也適合桑樹生長,有養蠶制絲的傳統,但是產業規模和水平還不能同蘇州相比。在與吳江區政府和企業代表的座談會上,他聽聞蘇州奧林特公司在埃塞俄比亞投資了紡織印染產業園后,熱情地向蘇州的企業家們發出去阿塞拜疆考察的邀請,希望能在中國的幫助下帶動當地絲綢產業發展。
同樣位于吳江區的盛澤鎮曾是四大綢都之一,但如今的盛澤除了絲綢,還是中國薄型面料生產基地,每年生產的化纖布達到130多億米,可繞地球300多圈。在盛虹集團,訪學班學員不僅參觀了智能車間,還參觀了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體驗了用海藻纖維制成的醫療輔材、能加熱的衣物等高科技產品。亞美尼亞諾亞方舟傳媒集團副社長兼總編輯加亞涅·阿拉科里揚感慨地說,這些從鄉鎮做起的民營企業規模可觀、技術領先,“感覺自己仿佛來到了22世紀”。
吳江支柱產業被稱為“兩根絲”——紡織和光纖。參觀完亨通集團自主研發設計的光棒生產車間后,阿拉科里揚說,訪學班之行讓她深深感受到,中國的成功是政府與人民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的成果。
“要深入了解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個民族,不僅需要了解它的現在,還要從源頭追溯它的歷史文化。”塔吉克斯坦阿維斯塔通訊社副總編輯琴娜德霍·古爾巴諾娃感慨道,在蘇州的行程繁忙,他們對這座城市的了解更多還停留在感性層面,但是他們已經對中國精神有所理解,對中國的感情與日俱增。“我們會努力用新聞報道把此行的見聞與思考傳達給更多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