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亞,長跑是當地人最熱愛的運動之一。很多年輕人相信,奔跑將讓自己的人生更出彩。在該國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街頭,隨處可見正在跑步的人。本報記者日前在該國采訪期間,不少人充滿期待地說起中企正在建設的埃塞俄比亞國家體育場。正在街頭做長跑熱身的當地居民約翰告訴記者:“中國企業建設的這個體育場堪稱埃塞的新地標和新名片,希望有一天我能去這座雄偉的體育場里跑步和比賽,那里將是我的長跑夢扎根的地方。”
新場館 一扇窗
埃塞俄比亞國家體育場由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承建,位于亞的斯亞貝巴市中心。據工程項目經理陳宇介紹,該體育場是一座集主體育場、田徑賽場及各種服務設施為一體的綜合性體育場館,是埃塞迄今規模最大、首個具備承接國際體育賽事能力的大型體育場。整個體育場占地面積47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有4層看臺,可容納6萬人同時觀看賽事。現在體育場主體建筑已經完工,二期工程招標即將啟動。
埃塞前青年與體育事務部長里茲圖·伊爾達烏在項目現場視察時表示,體育場的建成將為埃塞乃至非洲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優質的場所,未來此場館也將作為埃塞舉辦大型運動會的主場館,對埃塞來說意義非凡。
“這座體育場既是深厚的非中友誼的見證,也將成為人們了解埃塞、了解非洲的一扇窗。”亞的斯亞貝巴市長泰克勒·烏瑪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陳宇告訴記者,自2016年2月開工以來,這個項目受到當地媒體的廣泛關注,經常有媒體采訪報道。埃塞俄比亞廣播公司曾在報道中說,埃塞俄比亞國家體育場是造福當地民眾的標志性民生工程,將有力推動埃塞體育人才的培養。
有速度 重環保
來到埃塞俄比亞國家體育場項目現場,偌大的空地上,高達30多米的主體建筑,讓人贊嘆。陳宇告訴記者:“體育場工程體量龐大,正常施工需要五六年,而我們的工期要求只有三年半,從2016年2月27日動工那天起,施工就進入倒計時,所有工程必須在合同規定時間內完工。”
更大的挑戰是在工期壓力下,還存在不少影響施工的不可控因素,如材料的跨國采購等。陳宇說,施工過程就是不斷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過程。即便如此,公司一直將環保理念謹記在心。項目組結合體育場的設計要求及實際施工情況,專門制定了合理的減排、低污、高效、節能措施,加強施工現場的綠色技術應用,將中國好的經驗運用到施工管理過程中。如清理建筑垃圾時設置密閉垃圾道,混凝土、砂漿攪拌機、輸送泵等排水點設置沉淀池并定期清理,在材料的選擇上盡量選擇環保材料。“雖然這樣的操作可能影響工期,但能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陳宇說。
大學畢業不久,陳宇就被派往埃塞,在亞的斯亞貝巴已經工作了七八年。“這是難得的經歷,”他說,“遺憾的是對家人的愧疚,無法照顧家庭。記得有一次回國休假送孩子上幼兒園,孩子高興地對其他小朋友說‘我也有爸爸了’,聽了這話,心里一陣酸楚。但收獲也是巨大的,看著自己參與建設的一個個地標建筑在東非高原拔地而起,成就感油然而生。”
學技能 心相連
中企不僅帶來了先進的體育場館,還培訓了大量當地工人,幫助他們與項目共同成長。在項目施工高峰期,共有當地雇員約1200名。當地雇員托雷自豪地告訴記者:“我剛來的時候只會簡單砌筑,在中國師傅的耐心指導下,如今已學會支模、鋼筋綁扎、放線、機械修理等多種技能。”隨后,他用中文對站在旁邊的中國師傅高興地說了聲:“謝謝!”
華美是項目上的老員工,也是“中國通”。借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東風,她加入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成為項目翻譯。在項目部,華美主動為中國員工當翻譯,成為中國員工和當地雇員交流的橋梁,耐心地幫兩國員工消除文化差異。她在項目上學會了看工程圖紙,還學會了使用繪圖軟件和工程管理的相關工作,如今她成長為商務合約工程師,舉手投足間都透著成熟干練。“感謝中企,讓我的生活有了質的轉變,不僅收入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力得到提升,還結交到了中國朋友。”華美認真地說。
托雷、華美的經歷,向人們訴說兩國民心相通、夢想相通的動人故事。陳宇說:“很多當地人都非常喜歡在項目上工作,得益于中國工人帶班制,當地員工能真正學到技術和標準化的作業方法。一個成熟的中國施工技術能手一般要帶4個當地工人,這樣的傳幫帶效果很好。”
目前,埃塞俄比亞國家體育場項目已為當地培訓了數百名具備施工技術的工程師。當地媒體報道說,這不僅為當地建筑行業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也大大深化了埃塞人民與中國人民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