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槐蔭教育:公平優質讓群眾“獲得感”滿滿

    發布日期:2017-09-08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9月1日一大早,崔珊就站在了槐蔭區恒新小學的門口,迎接這個新學校的第一批學生。
      “政府把這么好的學校交到我們手里,我們一定不負重托,把她辦成一所新優學校。”作為一個有著8年校長經歷的“老校長”,崔珊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161個孩子,13位教師,1個校長,恒新新家庭的所有成員,將開始書寫這所新建學校的歷史。
      今年,槐蔭區共有4所新建學校投入使用,西客站片區就有3所,恒新小學便是其中之一。另外,異地新建的周王小學、拆除重建的濟南第十九中學也于9月1日順利開學。
      歷年來,“教育為民”一直是槐蔭區政府工作報告中民生實事的“重頭戲”。特別是近幾年,全區教育布局順應西部新城快速發展的新趨勢,加快推進教育品牌建設,辦人民群眾滿意的公平優質教育,讓槐蔭居民實實在在地觸摸到“教育獲得感”。
      新建校高起點起跑每一所都是“新優學校”
      西部新城,濟南飲馬小學紅白相間的建筑群與綠草如茵的操場互相映襯,在諸多建筑中格外引人注目。
      “無論誰來參觀,都不會相信這里的前身是3所農村小學。”飲馬小學校長牛潔說,原彭莊小學、小飲馬小學、張莊辦大飲馬小學3所農村學校合并為如今的飲馬小學,經過幾年來的融合與提升,學校已成為一所教育資源優質的省級規范化學校。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期待與要求也越來越高,為此,槐蔭教育將每一所學校都當成精品學校來打造,在大力提升薄弱學校辦學實力的同時,辦好新建學校。
      北大槐樹棚戶區改造項目配建的槐蔭區實驗學校由山師基礎教育集團全面管理,培新小學校長孫志勇出身教研室、教育教學能力全區響當當,西城實驗初級中學由濟微中學全面托管……今年投入使用的4所新學校,雖然都是“新生兒”,但他們呱呱落地時無一例外都含著“金鑰匙”。
      “要用時不我待的精神發展教育,滿足群眾對公平優質教育的需求。”區教育局局長周誼告訴記者,為了讓每一名學生都能享受公平的教育,槐蔭區拿出了自我革新的勇氣與擔當,集中優質資源,辦好每一所學校。
      最近,一提到學校安裝新風系統,老百姓對政府更是頻頻豎起大拇指。
      “學校是一所新建學校,為了讓孩子在教室內呼吸到新鮮空氣,暑假期間新風凈化系統便已安裝到位并開始運行了。”西城實驗初級中學負責人李友虎告訴記者。在槐蔭區,西城實驗初級中學并不是“新風”的唯一受益者,秋季一開學,濟微中學映月紫云城校區、槐蔭區第三實驗幼兒園等學校已經率先用上“新風”,到9月底前,槐蔭區62所中小學11所幼兒園,共計1556間教室將全部用上“新風”。
      使出“洪荒之力”培養“金字塔”梯隊人才
      “全區的教育水平怎么樣,主要看教師隊伍的建設怎么樣。”區教師培訓中心校長秦蕊說,為了教師隊伍的建設與培養,可謂是使出了“洪荒之力”。
      2007年起,槐蔭區便開始了名教師、名班主任建設工程。如今,已有三批共計71位名師予以認定,今年8月26日,第四批25名培養人選也已遴選完畢。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才須待七年期。”用這句話形容槐蔭名教師、名班主任的鍛造過程一點不過分。要想成為一名槐蔭名師,先由學校擇優推薦,再由專家組進行嚴格復評。經過遴選進入名單的,也只是槐蔭名教師和名班主任人選,最終要經過三年專家培訓、系統學習和各種考核,培養合格后,才能真正成為槐蔭名教師、名班主任。
      “雙名建設工程”,為教師梯隊的金字塔塔尖不斷輸送人才;骨干教師培養長效機制,鑄造了辦學的中間力量;不斷創新新教師成長機制,為教育教學發展儲備強大的后備力量,這三級人才培養模式,為槐蔭教育搭建起了金字塔式的人才發展機制。
      與此同時,“導師帶教”“百名教師大講堂”等活動,配上“互聯網+”,為教師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內容,讓枯燥、單一的教研、培訓變得有滋有味,讓教師眼界大開、腦洞大開……
      2016年10月,經過討論、研究,槐蔭區教育局又提出了加強教師學分管理的新舉措,從而更好地促進實現教師終身學習。
      現如今,一支由全國優秀教師、省特級教師領軍、名師帶動、骨干教師支撐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槐蔭教育加速騰飛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持。
      學校不再“閉關鎖校”一縱一橫打破發展“天花板”
      新學期開學前,陽光100中學、濟南十九中、育華中學、泉新中學等幾所初中學校的語文教師又聚到了一起,開學后,新初一將用上“部編版”語文教材,新教材怎么教?他們要提前謀劃一下。而像這樣的聯合教研活動,他們每學期要進行很多次。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2015年,在槐蔭區通過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驗收后,槐蔭教育人意識到必須深化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那么,究竟應該如何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化、均衡化進程?槐蔭區給出了答案:縱向學區一體化,橫向校際聯盟化。
      每所學校都有自身的優勢和資源,如果大家都“閉關鎖校”,那么教育發展肯定是參差不齊的,為此,2015年下半年,槐蔭區14所中學、50所小學成立了中、小學五個橫向校際聯盟學研共同體,打造“共同發展,和而不同”的合作文化。
      “全區小學重新‘整隊’,由50所學校變為5個校際聯盟,這絕不僅僅是數字上的改變,強校與幾所薄弱學校結成教育聯盟為各學校搭建了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良好平臺,實現了校際教育資源共享,教育優勢互補。”區教育局小學教研室主任房彩霞表示,50所學校由原來的一路縱隊,變成了5個方陣齊頭并進,“這一變化最終的落腳點就是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縱向上槐蔭區把發展眼光聚焦在了學區一體化上,將3年初中和6年小學,由過去的“3和6”變成了“3加6”。以原有的一所中學附帶幾所小學為學區單元,做好中小學銜接的文章,實現整個學區的學校管理、特色教育、學生習慣養成九年一貫,讓學生發展有了可持續性。一個字的改變,卻徹底改變了中、小學存在的方式。
      “就像‘魚’和‘水’,我們既要關注學生這一主體,更要重視主體的成長環境,要讓這些‘魚’在適合的、良好的‘水’環境中得以實現自我。”周誼表示,槐蔭區將繼續著力于教學管理、教學常規、課程建設、教師發展等方面,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品牌的輻射推廣與合成再造,讓槐蔭的學子在不同的學校都享受著優質、均等的教育。
    編輯:吳曉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