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是槐蔭區招商引資出彩的一年。三場項目簽約儀式,總投資額上千億元的41個項目計劃在槐蔭安家;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項目第一階段拆遷工作10天清零,為項目核心區建設騰出了空間;西部會展中心初具雛形,各展館進入鋼結構施工及砌體施工階段……眼下的槐蔭,正緊緊圍繞著生命健康、文化旅游、商務會展、消費物流、智能制造五大主導產業,掀起了項目建設的浪潮。
是什么樣的吸引力讓一個個大項目、好項目紛至沓來?答案很簡單,那便是這里的招商環境讓企業家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而這種自信不僅來源于政府的優質服務,一個個已經在槐蔭快速崛起的項目,更是讓企業家們看到了自己的未來。
回顧在槐蔭落地生根、茁壯成長的過程,政府的幫扶讓這些企業的當家人依然記憶猶新。對于宜家家居,是政府的工作人員沒白沒黑跟著一起跑手續才實現了從項目開工到開門納客僅僅用時一年的宜家“濟南速度”;對于麥德龍,是政府的幫助才在開業前的5天時間里新增了600余個停車位;對于德邁,是政府幫助在園區周圍新建的四條道路才讓招商工作進展順利;對于方特,是區市場監管局上門為園區內的80多家企業辦理了登記手續,才保障了順利開業。
正如我們看到的,招商引資在槐蔭從來不是一個部門的事,而是一個領導協調、部門聯動、各級平臺扶持的完整服務鏈,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隨時服務,遇到問題隨時解決,才營造出了良好的招商環境。為了更好地服務企業,去年槐蔭區大力推行行政審批“最多跑一次”改革,130項許可事項中,第一批實現“零跑腿”和“跑一次”事項85項、占全部事項的65%,現有394項公共服務事項中第一批實現“零跑腿”事項97項,“跑一次”事項16項、占28%。
在槐蔭,良好的招商環境還體現在真金白銀的政策支持。去年2月,在全區經濟工作暨產業發展扶持資金兌現大會上,百余個產業項目收到數十萬元至千萬元的產業扶持資金,總計兌現5534萬元,而這些禮包則來源于槐蔭區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劃撥的專項資金。截至目前,2017年的產業扶持基金已累積兌現1億元。
良好的營商環境和便利的交通區位優勢,為企業在槐蔭落地生根、發展壯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第一天亮相的宜家家居以300萬元的銷售額創下全國各門店的銷售紀錄;麥德龍開業后連續4天接待顧客平均達2萬人,銷售額在全國新店里穩居第一;德邁國際科技信息產業園順利進入招商階段,正在向著國內最大的3D打印產業園邁進;百聯奧特萊斯不到一年的時間,銷售額已經突破4億元;方特東方神畫開業兩年里,迎接八方游客數百萬人次,“文化槐蔭、非遺之旅”成為泉城旅游新名片……
人們看待企業成長的標志往往是一組數字,而槐蔭區深知,只有高度重視吸納人才,才能助力企業長遠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根據全區產業發展規劃,槐蔭提出產業人才培養優先計劃,全區開展了百家重點企業人才需求大走訪活動,建立了百家重點企業人才政策交流服務微信群,構建了“高層次人才供需信息庫”和電子臺賬;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留學人員聯誼會紛紛成立,其中留學人員聯誼會會員碩士占比42%,博士占比26%。區級人才工程多點開花;成立了“槐蔭區政協創新之家”,組織42名民企當家人赴華為、騰訊,進行頭腦風暴,學習先進理念,大力推進省會民營企業家素質能力提升工程。
持續的人才扶持和服務結出豐碩成果。山東天岳晶體28歲的高玉強博士被破格評為全國最年輕的副高級工程師;作為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首位特聘專家,國際健康及公共衛生專家馬欣博士被聘任為中心國際合作委員會主任;扎根槐蔭的開創集團董事長周伯虎更是當選年度互聯網經濟年度人物。2017年度槐蔭入選泉城產業領軍人才、泉城友誼獎專家、泉城高端外專計劃、齊魯文化之星、齊魯鄉村之星、泉城重點產業緊缺人才集聚計劃等高層次人才85人。
強化招商引資,聚力引才引智,卓越的招商環境凝聚了槐蔭對項目與企業的吸引力。截至去年11月,全區引進市外投資103.06億元,完成實際到賬外資40603.80萬元,增幅列全市第二位。固投類招商引資再次突破100億元大關,內外資提前兩個月全部完成全年計劃目標。全區引進1億-10億元項目10個,10億-100億元項目3個,100億元以上項目1個,國內500強項目1個,世界500強項目1個,提前完成了全年任務。
在新的一年來,依托交通、環境優勢與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建設的契機,更多的大項目與好項目將在槐蔭安家落戶。落實“走在前列”的要求,槐蔭將以實際行動體現槐蔭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