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的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營商環境的“綠水青山”同樣也是金山銀山。6月24日下午,槐蔭區召開優化營商環境動員大會,按照省、市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會議精神和部署要求,動員全區上下馬上行動,深入開展“一次辦成”改革,打造“十最”營商環境,進一步提升槐蔭競爭力和吸引力。
從累計發放上億元的產業扶持資金,到“最多跑一次”改革走在全市前列,近年來,槐蔭圍繞改善營商環境推出了諸多新舉措,贏得了企業家們和百姓的肯定。與此同時,槐蔭也清楚地意識到,目前的營商環境與群眾的期待、企業的期盼還有不小的差距。眼下的槐蔭正處于動能轉換、蝶變轉型的重要時期,加快培育“五大主導產業”,全面建設“四個槐蔭”,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需要良好的發展環境。
營商環境好,才能吸引企業,留住企業;反之,“鳳凰”不會來,來了也待不住。“絕不能讓槐蔭成為企業家的‘逃離之城’,成為商家創業的‘傷心之地’,成為20年作風頑癥的‘藏身之地’”,這是槐蔭區給自己提出的要求和目標。
《濟南市發展環境明察暗訪紀實》專題片中,群眾辦事中“磨破嘴、跑斷腿”的辛酸,企業遭受的委屈和無奈,說到底是服務意識的缺失,優化營商環境正是對政府服務能力和水平的一次深化改革。“我們必須要培育一種‘職業服務精神’,就像一流的企業一樣,提供主動、細致、貼心、更具個性化的服務標準,唯一不同就是我們提供的是行政服務。”槐蔭區委書記國承彥在會上表示,全區要從制約營商環境提升的思想根源問題入手,培育“職業服務精神”,用優質服務的“軟實力”,帶給企業和群眾實實在在的“硬感覺”。
讓企業在槐蔭“呼吸”更暢快,首先需要的就是直面問題。專題片中反映出的問題,相關部門要主動認領、舉一反三,列出對照檢查清單,對暴露出的與潛在的問題進行全面梳理整改。
針對目前全區營商環境中存在的問題,槐蔭對標“六個痛下決心,打造六個環境”的要求,從10個方面對改善營商環境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力促實現政務環境、服務環境、法治環境、人文環境、政商環境、城市環境全面提升,讓政務服務更具質感和溫度。
一是立即成立由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人掛帥的全區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領導小組,圍繞打造“六個環境”和督查考核,設置七個工作組;二是研究制定《槐蔭區優化營商環境實施意見》;三是建立在政務服務大廳區級領導帶班制度,切實發揮政務服務督導員、意見建議收集員、矛盾問題調解員的作用;四是著手設立全區企業庫,向企業進行行風政風評議;五是組織聯合明察暗訪組,發現的問題從嚴從快問責處理,“不換思想就換人,不負責就問責,不擔當就挪位,不作為就撤職”;六是建立營商環境懇談會制度,邀請企業和群眾談意見、提建議;七是要對全區的服務窗口工作人員進行愛崗敬業培訓,把精兵強將選配到工作窗口,提升窗口服務水平;八是迅速籌備“審批服務向街道、村居延伸”現場會,推廣先進經驗,將服務觸角延伸到各街道和村居社區;九是針對“過程滿意度、結果滿意度”雙下降的情況,立即研究癥結、強化措施;十是增設“優化營商環境”流動紅旗,形成優化營商環境的良好氛圍。
“動真格”優化營商環境,既要保證“療效”,鞏固“成效”,更要實現長期“見效”。我們看到,槐蔭區將優化營商環境納入一把手工程,區級領導要堅持“一崗雙責”,按照“一次辦成”的要求,全面規范、精簡、優化辦事流程。充分用好區領導包聯五大主導產業聯系重點企業制度、書記直通車等載體,發揮好人大、政協機關視察、調研作用,搭起“連心橋”,直接聆聽讓企業和群眾的聲音與建議。
優化營商環境,沒有旁觀者、沒有局外人。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將加大對營商環境建設的監督;同時,全區將通過加強輿論引導,引導企業和群眾成為優化環境的參與者、建設者,凝聚起“人人關心營商環境,人人維護營商環境”的正能量。
隨著具體措施的深入開展,槐蔭區將在企業、群眾與黨委政府之間搭起連心橋,推動營商環境建設,為建設“大強美富通”的現代化省會城市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