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授牌儀式上,濟陽區被授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這面沉甸甸的“國字號”獎牌,成為濟陽向全國遞出的又一張閃亮名片。
今年以來,濟陽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發展脈絡,努力在齊魯大地展開一幅生態秀美、綠意盎然、社會和諧的動人畫卷。
著眼長遠科學布局 加快建設美麗新區
濟陽因濟水而名、伴黃河而興,黃河流經境內60余公里,是黃河下游唯一中心城區緊鄰黃河的區縣,也是流經長度最長的區縣。2019年9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為濟陽發展帶來重大利好。
為鑄就具有濟陽特色的生態路,濟陽區委、區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治、建、改、管”,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比翼齊飛。一時間,全區上下凝聚起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心和干勁。
科學編制規劃,成立最高規格領導小組,以制度建設帶動全區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占黨政實績考核的比例;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親力親為、以上率下,成立由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任“雙主任”的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編制《濟南市濟陽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規劃》,將工作任務分解落實到各責任單位,加快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進程。
一時間,濟陽生態環境保護進入重視程度最高、推進力度最大、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最快的時期。
天藍水碧氣象新 生態文明惠民生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工業基礎雄厚的濟陽,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堅持水、土、氣同治,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美麗鄉村不斷涌現。
突出水環境治理。強化對重點污染企業、污水處理廠、飲用水水源地的監管巡查,加大畜禽污染、黑臭水體治理力度,確保主要河流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做好濕地生態補水、棲息地恢復等工作。
綜合施治保藍天。強化道路工地揚塵、汽車尾氣、餐飲油煙等污染源管控,推進燃煤鍋爐、移動污染源、“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開展揚塵污染專項整治,全區優良天數比例逐年遞增,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提升土壤環境質量。建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制度,對納入疑似污染地塊開展土壤調查評估工作;建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嚴格管控土壤環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圍繞“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建設思路,濟陽積極推進“千園之城”項目建設,新建5個游園,新增公園面積約16萬平方米。截至目前,綠化覆蓋率達到35.37%,綠地率31.1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4.53平方米。
“水清了,天藍了,山綠了,錢多了!”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百姓用樸實的語言訴說變化,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
打好“生態牌” 向綠色發展要動能
綠水青山,是展示濟陽的金名片,也成為拉動濟陽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依托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濟陽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方位、各領域。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倒逼傳統行業加快綠色動能改造,推進產業優化升級;深入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及配件生產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崛起。
實施鄉村生態振興,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高農村生態質量,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生態農業發展,形成了“一鎮一品”特色;堅持品牌興農,致力打造“好味知濟”區域公用品牌的影響力,構建“1+6+N”的品牌體系。
護佑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近年來,曲堤黃瓜、仁風西瓜、垛石番茄等濟陽特色農產品享譽國內外,成為濟陽助農、富農、興農的主要依托;以加工生產各類電子元器件、印刷線路板和計算機外設、大數據存儲為主要產品的綠色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沿黃鄉村記憶之旅”“韶樂研學”等精品研學旅游項目,吸引了更多省城居民“旅游向北”……
生態文明織錦秀,美麗新城詩情揚,生活在這片生態宜居之地上的人們備感自豪和幸福。站在新的起點上,濟陽將珍惜優勢,乘勢而上,保持跨越發展的強勢態勢,實現綠色崛起,助力濟陽實現北部新區建設新突破、向高質量中心城區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