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舞擾民,自行車、電動車隨處停放……城市居民面臨的這些煩心事,物業難以解決,報警似又不妥,很多居民選擇默默忍受。
萊蕪區直擊現實痛點,堅持黨建引領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創新打造了“紅色物業”、“紅色管家”、“驛千米生活圈”等城市社區黨建品牌。
支部建在小區里居民有了“主心骨”
不久前,萊蕪區鳳城街道東升社區的居民王先生反映:“小區自行車電動車亂停亂放,無人管理,影響居民正常生活。”
東升社區的皇庭港灣小區是一個新建小區,面積大、人口多。社區既有回遷居民,也有外來購房者,人員復雜,管理難度大。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如果單純靠物業公司管理,效果不佳且容易激化矛盾。
為此,東升社區黨委指導符合條件的住宅小區建立黨組織,從小區內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群團組織等居民團體中選任有公心、有威望的優秀黨員擔任黨支部書記、委員,引導小區內優秀服務人員向黨組織靠攏,壯大黨員服務隊伍。
皇庭港灣小區組建了鄰里委員會,物業公司經理杜芳清兼任小區黨支部書記和鄰里委員會主任,形成居民區黨組織、物業公司、鄰里委員會“三方介入、交叉任職”的“紅色管家”治理服務體系,將黨的建設、居民自治、物業服務有機融合起來,充分發揮了黨支部的核心引領作用。如今,小區內亂停亂放等現象得到有效治理,面貌煥然一新,受到居民的好評。
鳳城街道黨工委委員高金濤說:“把黨支部建在物業,能夠充分發揮黨的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協調解決群眾身邊的物業服務管理問題,讓‘紅色’成為物業企業的底色。”
找家安家建家黨員亮明身份當先鋒
流動黨員管理一直是個大難題。
在鳳城街道西關社區,社區黨委先后在新時代莊園等無人管理小區、破產單位成立黨組織,開展黨員“找家、安家、建家”活動。深入摸排“隱形”黨員、“口袋”黨員,引導他們主動亮明身份,目前已有107名黨員編入組織。
萊蕪區各城市社區積極實施“黨員回家”工程,推動黨員在居住社區亮身份、樹形象、起作用。社區積極發動黨員參與志愿服務,黨員志愿者從十幾人增加到上百人,志愿服務項目擴展到救助、敬老等30多類。居民代表王業晨說:“我們的無人管理小區再也不是‘沒娘的孩子’,感受到了大家庭的凝聚力。”
目前,鳳城街道已在戴花園社區、孟花園社區、東升社區、董花園社區等多個社區成立“黨建聯盟”,街道黨工委設黨建聯盟秘書處,各社區設黨建聯盟理事會。探索出了戴花園社區“六聯創”“七協同”、董花園社區“三聯三互”“四聯四帶”、清馨園社區“石榴籽效應”等黨建聯盟經驗做法,已開展聯盟共建活動270余次,解決問題800多個。社區根據居民需求,提供“黨建需求庫”,包括情系夕陽紅、愛幼護幼、水墨丹青、知識微講堂、文藝集結號等10個類別,至今已有16家聯盟單位共認領黨建項目45項。
以服務聚民心提升社區治理水平
做好社區服務,既需要制度的梳理,也需要硬件的保障、資金的投入。
萊蕪區各社區創新黨員管理制度,如皇庭港灣黨支部設立黨員先鋒創績積分榜,董花園社區黨委探索了12星級管理制度,清馨園社區黨委實施了黨員黨性體檢制度等等。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向小區黨支部派駐黨務工作者,指導開展試點工作,鼓勵在有條件的小區建立社區黨群服務站點。
目前,已在西關社區新時代莊園、董花園社區光明小區、戴花園社區水濱花園等多個居民小區內設立黨群服務站15個、黨群服務點8個,做到黨群服務全覆蓋。2018年以來,區委組織部先后劃撥黨建示范點建設補助65萬元,全部用于打造各小區示范點。
如今,萊蕪區的城市社區黨建質量不斷提高,城市社區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批業委會和物業企業明顯感覺到有了主心骨,矛盾糾紛比以前少了,關心社區的人比以前多了,社區氛圍更加和諧,群眾滿意度也在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