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進程中,萊蕪區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順應時代發展大局,回應群眾期盼,明確了“打造森林水城、建設生態萊蕪”的發展定位。
重拳出擊 鐵腕治污堅決打贏環保攻堅戰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寶貴的資源,決定了地方發展的承載能力。
萊蕪區擁有魯中地區最好的生態稟賦。萊蕪區森林平均覆蓋率達到36%,主城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2%,雪野湖周邊達到49.2%,是省會“綠肺”。在水資源方面,萊蕪區有大中小型河流404條,大中小型水庫197座,水系縱橫貫通,讓萊蕪發展更有活力。
為呵護這一方綠水青山,萊蕪區委區政府雷厲風行,鐵腕治污,堅決打贏環境保護攻堅戰。
7月2日下午,萊蕪區委書記馬保嶺,區委副書記、區長秦蕾分別到孝義河畔、和莊鎮下佛羊村等地現場督導電視問政反饋的污水排放、采山挖沙、破壞耕地、揚塵污染等問題整改落實情況。
與此同時,萊蕪區相關部門立即趕赴孝義河、馮家坡社區、工業區(口鎮)、鳳城街道、新礦集團等問題現場,現場調度,研究解決方案。
此外,馬保嶺、秦蕾等區領導還經常開展環保夜查活動。
他們不打招呼,不聽匯報,夜晚直插建筑工地、企業、采砂場等重點區域,發現問題,堅決整治。馬保嶺說:“保護生態環境是硬任務,決不能打折扣。對環境污染問題一定要標本兼治,堅決守好生態紅線。”
萊蕪區抽調精干力量成立區大氣污染防治指揮部,在全區范圍內進行全面排查、強化監管,采取不打招呼、直奔現場、直擊問題的方式,對各鎮(街道)、各有關部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情況存在的問題明察暗訪、通報督辦。截至目前,共發現問題357個,下發督辦單89個。
治理散亂污方面,先后出動執法人員400余人次,關停取締“散亂污”企業33家。揚塵治理方面,對建筑揚塵,有關部門嚴格落實“六個100%”要求,加大灑水頻率,加強渣土運輸監督管理,實行全密閉覆蓋運輸,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生態優美 產業興旺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蓮花山腳下的齊魯干烘蓮花山茶葉基地,一片蔥蘢。茶園飄香,吸引了各地游客前來觀光體驗。品一杯香醇的茗茶,瀏覽秀美景色,游客們贊不絕口,流連忘返。
在這里,好生態助推茶產業三產融合。以休閑、觀光、采摘和鄉村旅游為重點,推進種植管理、深加工和品牌塑造“三篇文章”,加快茶產業扶貧和茶旅一體化進程。建立蓮花山千畝示范基地,加強茶產業與旅游業有機融合,積極開發“茶之旅”旅游項目,研究開發茶葉旅游產品,不斷增強旅游業對茶產業的帶動作用。
在雪野鎮,大山環抱的村莊里游人如織。在房干村、王老村,鄉村農家樂以嶄新的面貌開門迎客,游客既可品嘗花椒芽、香椿芽、薄荷、薺菜、苦菜、白蒿等特色野菜宴,又可住舒適的農家客房,享受鄉村風光。各鄉村旅游合作社住宿餐飲持續火爆,一床難求,大量游客休閑體驗,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干農家活,享受農家原生態生活的愜意。
“五一”小長假期間,萊蕪區共接待游客29.6962萬人次,旅游收入1722.3241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0%和8%,全區各大景區天天爆滿,接待大量來自濟南、淄博、東營、德州等地的游客,更有京津冀等地游客慕名而來。
好生態引來鳳凰棲。萊蕪區堅持低碳經濟、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聚焦以新醫藥、高端裝備智能制造、新材料為主的“4+3”現代生態產業體系,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大力發展院士經濟,27名院士與萊蕪區達成戰略合作,8名院士在萊蕪設立院士工作站,1400多名博士、碩士等高端人才扎根萊蕪、同創未來,為生態萊蕪建設提供了持久動力。
生態振興 宜居宜業“六個一體化”助推鄉村振興
優美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大的發展資源,也是最大的民生福祉。
近來,萊蕪區牛泉鎮祥溝村里又熱鬧了起來。石頭堆砌的梯田上栽滿了核桃樹,怪石嶙峋的池塘內流水淙淙,游客們拿出手機拍個不停,歡聲笑語在山谷里回蕩。村黨支部書記徐繼波2014年回村任職后,為了建設美麗鄉村,帶領村民致富,他以萊蕪區南部山區旅游開發為契機,建設“黃巢文化”旅游景區,把祥溝村打造成全市鄉村游的亮點和樣板。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鄉村自然資源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萊蕪區委書記馬保嶺說:“鄉村之美,不只在于產業興旺,鄉親們更期盼擁有優美的環境。”山上綠不綠?流水清不清?自來水和天然氣通不通?污水和垃圾如何處理?有沒有休閑活動的場所?這些家常事、身邊事,正是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最基本要求。
農村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是生活污水、垃圾、道路和村容村貌差,必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統籌兼顧、協同施治。基于這一考慮,萊蕪區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入手,大力實施生活污水處理、水資源管理、農村垃圾處理、農村道路管理、城鄉綠化、村容村貌提升“六個一體化”工程,以生態文明引領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