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壓實黨建責任 密切黨群關系 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萊蕪“六級聯動”工作機制見實效

    發布日期:2020-03-30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為進一步壓實黨建責任,密切黨群關系,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把黨組織的服務管理觸角延伸到經濟發展、基層治理各個領域,萊蕪區探索實施黨組織“六級聯動”網格化包掛聯系,實施區委—鎮(街道)黨(工)委—村(社區)黨組織—黨(村民)小組—黨員—群眾“六級聯動”工作機制。
      張老漢成了張組長
      “山上的樹還管不管了?天天往村里跑!”3月25日一大早,老伴兒拉住張泗亮非要掰扯掰扯:花錢承包的山林到底還要不要?
      “村里的水還沒改,人居環境還要提升,好多活都等著我呢!”張泗亮說完,扭頭就出了門。
      今年65歲的張泗亮,是萊蕪區大王莊鎮龍尾村的一名老黨員。平時就熱愛山水的他退休后承包了村里200畝荒山,經過幾年打理,荒山成了綠山,老兩口也把山林當成了頤養天年的福地。不過春節過后,當上“六級聯動”黨員聯系戶黨小組組長的他卻把大片青山打入了“冷宮”,山也不上了,眼看成材的樹也不修剪了,老伴兒著了急,一個勁地逼問。老伴兒急,他也急,但他倆急的卻不是一回事兒。
      “先拆我的,作為組長我先起頭,組里每位黨員再帶頭,然后再分頭做包戶的工作。”3月1日,在村莊拆遷工作會上,張泗亮又主動請纓扛起了“麻煩事”。
      原來,張泗亮小組包的兩個自然村經過搬遷改造已于年前進了新樓,但事前說好先住再拆的事,年后村民紛紛變了卦。這可急壞了村“兩委”。面對這個燙手山芋,剛上任黨員聯系戶黨小組組長不久的張泗亮二話不說就接了過來。“黨的工作是啥,咱包戶黨員就干啥!”
      由于疫情防控期間包戶黨員通過“六級聯動”和村民打下的良好基礎,76戶村民的思想工作很快被做通,一周時間就完成了目標任務。“人家一個普通黨員,沒官沒職,說白了和咱老百姓沒啥兩樣,兩個月來跑前跑后,圖啥?還不是為了咱好。”拆了30余年的老房子,村民張泗國沒有一點怨言,反而添了更多信任。
      村民的話說得不假,自打“六級聯動”當上這個黨員包戶小組長后,疫情防控時村民的熱心慰問、村莊拆遷時的滿滿信任、人居環境改造時得到的鼎力支持……都讓張泗亮有了一股向前的沖勁兒。
      “六級聯動”,上下聯動。大王莊鎮通過“六級聯動”在夯實基層治理的同時,積極探索“六級聯動+”新模式,讓黨員積極參與村內各項事務,不僅讓黨員真切感受到了黨的初心,更讓他們認識到了作為一名普通黨員的真正價值,增強了治理村莊、造福鄉里的意識和自覺。
      “山荒了不可惜,百姓的心‘荒’才可怕。我這個黨員聯系戶黨小組組長當得值!”面對老伴兒的掰扯,張泗亮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本報記者崔紹磊)愛管“閑事”的老楊
      有人管“閑事”惹人煩,有人管“閑事”卻讓人感到心里暖。在萊蕪區羊里鎮北留村就有個愛管“閑事”的老黨員楊元輝,大家都親切地喊他老楊。在村里,老楊是出了名的愛管“閑事”,愛操“閑心”,多年來一直義務為村民調解矛盾。
      3月26日,記者慕名來到村里見到老楊,“老百姓雞毛蒜皮的事多了,一點小矛盾,時間久了,就會拖出大問題,現在政府推行‘六級聯動’,將大家串了起來,更方便我為村民調解了。”楊元輝說。
      自萊蕪區“六級聯動”網格化包掛聯系工作法實施以來,羊里鎮在建立為民服務體系上,又探索建立“1+10”黨員聯系戶制度。在北留村,這樣網格化包掛聯系的黨員有31個,楊元輝就包了11戶村民,一旦出現矛盾,楊元輝立即趕到現場。這不,前段時間有兩兄弟出現矛盾,老楊跑前跑后,讓兩兄弟重歸于好。
      “這件事,情況很復雜,村‘兩委’也多次做工作,都沒有化解他們的矛盾。多虧了老楊威信高,處理這種事情有經驗。即使這樣,老楊也多次碰壁,調解了不下10次。”北留村黨支部書記張科勤說。
      什么樣的矛盾讓德高望重的老楊多次碰壁?原來,2016年村莊搬遷工作啟動以來,兄弟倆因拆遷款分配問題產生了矛盾。定居外地多年的哥哥,聽說村莊搬遷,認為房子有自己的一份;弟弟卻認為老宅子多年來是自己在修繕、維護,房子應該是自己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雙方爭執不下,反目成仇。
      為此,楊元輝多次帶著與兩兄弟說上話的黨員一起做工作,讓他們冷靜冷靜,也都為人父母,還要給自己的孩子做榜樣,不要因為大人的事,影響到下一輩的親情。經過多次溝通后,兄弟倆還是咬著不松口,這讓楊元輝犯了難。
      偶然的機會,老楊了解到,其實兩家不是因為這點拆遷款僵持不下,而是心里憋著一口氣。一方手里有買房子時的協議,一方認為對方常年在外,家里的事都是自己做,現在見到錢了就想分,讓人心寒。
      楊元輝豁然開朗,他發現矛盾的根源不是錢,是理解。做好準備后,楊元輝再次找到兄弟倆,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最終兄弟倆各退一步,心里的那口氣徹底化解了。后來,兄弟倆還因為此事專門邀請老楊到家中做客,表達感激之情。
      現在,村頭巷尾,一早一晚,時常都能看到老楊走街串戶的身影。
    編輯:時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