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晴朗,惠風和暢——舉目望去,是明媚的“清新藍”。
蒼山吐翠,碧水泛波——放眼四顧,是怡人的“生態綠”。
近年來,萊蕪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持續用力治本,先后開展“環保百日攻堅”“大氣污染集中整治”“大氣污染綜合整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系列行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圍繞生態環境保護攻堅行動,萊蕪區從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筑牢綠色生態屏障等方面入手,堅持不懈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為堅決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萊蕪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動員全區上下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切實增強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指揮部明確了11個專項工作組,建立嚴密的責任體系,打好主動仗,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各項工作舉措落實落地,見到實效。
針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圍繞全區空氣質量改善,完成鋼鐵企業超低排放點位改造588個、工業爐窯淘汰整治27臺、混凝土企業環境規范化整治12家;完成揮發性有機物企業源頭替代12家,實施VOCs重點企業“一廠一策”16項,專項檢查企業58家;完成工業企業物料堆場排查編碼87家、燃氣鍋爐低氮改造97臺;全面完成35蒸噸燃煤鍋爐淘汰,開展環保抑塵劑綜合治理試點8800萬余平方米;積極推進“為民辦實事”—消除主城區小煤爐、小柴灶工作;通過一系列措施,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
在鳳城街道吳花園社區棚改項目現場看到,車輛都從洗車平臺經過,進行車身沖洗。區住建局建筑施工安全監督站副站長陳倫團正在向吳花園社區棚改項目負責人吳瑞了解揚塵污染防治情況。
據了解,為了減少工程建設現場揚塵,吳花園社區棚改項目部不僅嚴格落實車輛出入沖洗制度,還在建設現場安裝了多處噴淋設施,用以控制粉塵的飛落,并派專人在現場進行衛生清掃,確保場內無積水。
目前,全區共有房建類在建工程項目40個,萊蕪區精準突破,健全機制,完善措施,全力推進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建筑工地揚塵污染治理持續發力,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在治理標準基礎上,對土石方開挖、回填、運輸等多個環節制定更加嚴格的揚塵治理措施,明確要求土石方施工必須濕法作業,灑水降塵措施覆蓋全部作業區域。
在做好日常防揚塵處理工作的同時,由中鐵十四局集團承建的西關社區棚改項目部還引進了生態環保抑塵劑,集中對8萬平方米未動工的土地進行噴灑,有效地防止揚塵污染。截至目前,全區房屋類建筑工地累計使用生態環保抑塵劑面積已達到30余萬平方米。
大氣污染防治,特別是揚塵治理,事關城市形象,事關人居環境。“我們下一步將精細化管理,跟蹤式督導,高標準、嚴要求,揚塵污染治理持續發力,保持常態長效,扎實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陳倫團說。
全力打好碧水保衛戰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萊蕪區全力保障國控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全區建立地表水河流斷面網格化定期巡查機制,組織沿河各鎮(街道)開展巡河活動,重點針對畜禽養殖、入河排污口、沿河垃圾等問題開展多次專項巡河活動,發現問題立行立改。
據悉,今年1至8月份,國控瀛汶河徐家汶斷面平均水質達到Ⅱ類水質,國控牟汶河賀小莊斷面平均水質達到Ⅲ類水質,均達到水質考核目標;加緊摸排風險隱患,保障群眾飲用水源水質安全;推進綜合整治,確保如期消除黑臭水體。轄區內4條黑臭水體水質均優于輕度黑臭標準,水質穩定向好。目前已形成長治久清評估報告,并通過專家評審。
開展百日攻堅專項行動,加大監督檢查及執法力度。通過萊蕪區34家水環境重點排污單位開展自查自糾及區級主管部門逐一進行現場檢查、對出水水質進行抽檢抽驗,發現企業各類違法問題及時立案處罰,累計對3家水污染物超標企業進行立案處罰。
穩步推進凈土保衛戰
與空氣資源、水資源同樣重要的是土壤資源,土壤是人類賴以生產、生活和生存的物質基礎。督促12家土壤重點監管企業對用地及周邊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監測,簽訂了《土壤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萊蕪區通過落實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取得了顯著成績。
據了解,全區春播作物20多萬畝,通過大力推廣商品有機肥、重點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新肥料新技術等技術措施實現化肥零增長。通過宣傳引導,還在全區建立了10個液體肥加肥站,既方便了群眾用肥,減少了化肥用量,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增施有機肥,提高耕地質量水平。通過宣傳培訓和項目引導,重點在姜蒜精細菜生產區的明利蔬菜、華興雞腿蔥、汶南生姜、華群農場等實施主體,推廣有機與無機結合,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盡量減少化肥用量。今年春夏季全區增施有機肥0.4萬噸。
與此同時,大力推廣綠色控害技術,打造安全生態環境,為現代農業發展保駕護航。目前已建立綠色農業示范區1萬畝,輻射推廣應用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推廣規范化防治面積35萬畝,加快了全區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進程。
堆積于田邊、地頭的廢舊地膜,對農業、農村環境造成了污染。今年,全區繼續開展地膜回收項目,大力推廣標準地膜和全降解生態地膜,充分利用全降解地膜的降解特性和標準地膜的便于回收,實現地膜覆蓋栽培的清潔生產,降低了“白色污染”風險。目前,地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0%以上,緩解了地膜污染的進一步發展。
農業生產垃圾及廢棄物綜合利用已列入2020年萊蕪區為民辦的十五件實事之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萊蕪區全面展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建立收儲加工體系,形成長效機制,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以上,采取政府補貼形式,吸引市場主體參與,逐步建立健全農業生產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激勵機制。全區計劃今年完成精細化還田2萬畝,青貯10萬噸,建立姜苗(尾菜)處理點7處,設立秸稈收儲站13個,集中收儲利用秸稈15萬噸,確保秸稈不亂放、不起火、不冒煙、不污染。
筑牢綠色生態屏障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萊蕪區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全區扎實開展標準提升工作,塑造萊蕪生態綠色風貌。
科學開展鄉村綠化美化規劃,目前已完成森林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造林任務2.2萬畝,完成綠道建設6.9公里,1500畝森林撫育任務基本完成,組織開展義務植樹160萬株。高標準創建省級森林村居7個,持續打造眾多鄉村綠色景觀,堅決樹牢綠色生態屏障。
萊蕪區還圍繞城市品質提升,大力實施“5+2+2+2”工程,目前5處公園全面開工,2條花卉景觀大道、2處花漾街區全部建設完成,為城市建設添美加彩。“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全面鋪開,29個大項目已全部開展,項目計劃總資金達14.96億元。通過這一系列大的行動,帶動全區造綠美化工作提質量、上水平,奮力書寫“生態立區”新篇章。
我們欣喜地發現,在這場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中,各項工作任務落實落細落到位。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產力”和“金山銀山”,通過攻堅行動,全區繼續筑牢生態屏障,讓萊蕪這片土地處處有美景、處處能休閑、處處是勝地,加快建設幸福和諧新萊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