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萊蕪區:提升功能品質 彰顯城市魅力

    發布日期:2020-09-14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載體、形象和動力,城市功能與品質是一座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更與群眾的幸福指數息息相關。
      萊蕪區搶抓濟南建設黃河流域中心城市重大戰略機遇,緊扣省會城市副中心發展定位,全面融入“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大力實施城市品質提升攻堅行動。堅持水城、綠城、花城“三城共建”,“規、拆、建、管、營”五措并舉,全力做好“以路擴城、以水潤城、以綠蔭城、以文化城、以業興城、以精管城”六篇文章,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精品城市,使城市功能更全、品質更優、環境更美,市民生活更方便、更美好,讓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科學規劃 加快城市更新
      城市發展,規劃先行。打造“省會副中心”,建設幸福和諧新萊蕪,需要用更高標準重新審視自己,以更寬廣的胸襟,為城市設計新的未來。
      總體布局上,萊蕪區全力構建“一主兩副三帶多點”的城市發展格局。“一主”,即主城區。實施主城區“北融、南延、西連”戰略,向北融合張家洼、口鎮、羊里,向南延伸至高莊、牛泉,向西連接方下,拓展城市框架結構,增強主城區輻射力,帶動南北方向城市集聚,把昔日城郊、北部新城變為主城拓展區。“兩副”,即口鎮新城和雪野新城。以重工新城建設為核心,推進山東重工綠色智造產業城數字化智慧云CIM基礎平臺建設,全力打造“人產城”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城;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運營,將雪野著力打造成現代高端服務業聚集區和航空航天產業城。“三帶”,即以南部汶河城市風貌帶、中部龍馬河經濟隆起帶和北部匯河自然景觀帶為依托,集聚發展要素,強化產業協同,促進聯動發展;“多點”,即圍繞“特色街鎮”和“中心村”多點發力,以各街鎮駐地為中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萊蕪區政府工作報告還指出,加快城市更新,全面啟動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現全域統籌、“多規合一”。圍繞這一目標,萊蕪區積極服務重點項目,完善城鄉規劃體系。目前已經啟動口鎮、方下、羊里、寨里、楊莊5個鎮(街道)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及苗山、牛泉2個鎮總體規劃。
      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目標,梳理、分析城市基礎設施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制定切實可行的建設改造計劃。2020年,萊蕪區棚戶區改造計劃任務數為5941套,老舊小區改造涉及孟花園、呂花園兩大片區,共計25萬平方米,改造居民2532戶。
      為確保年度任務完成,萊蕪區全面做好摸底調查和宣傳引導工作;同時,完善基礎配套,改善人居環境,實現改一片、成一片、美一片,真正讓居民住得舒心、住得放心。鳳城街道作為主城區,以黨建為引領,將六級聯動與棚改、舊改相結合,加快推進改造進度。
      緩解城區停車難題,加快停車設施建設,規劃建設地下停車場6處,提供停車位3000余個。
      加大投入 完善城市功能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事關發展、事關民生,對推動民生改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都具有重要意義。萊蕪區加大投入,優化城區路網,實施水城、綠城、花城“三城共建”。
      以路擴城,加快青蘭、濱萊、京滬高速、濟萊高鐵建設和大外環二期工程建設,謀劃濟萊高鐵、軌道交通、快速通道的互聯互通,打通對外交通的“大循環”;實施市政基礎設施道路連通,改造提升城市主干道、丁字路、斷頭路,著力構建“六橫六縱一環”城市交通體系,打通城市交通的“微循環”;重新啟動“一河四路”工程。
      以備受市民關注的城市主干道文化路改造工程為例,自8月中旬開工以來,施工單位每天都緊張有序作業。據了解,改造路段全長約3.2公里,改造內容主要包括道路工程、排水工程、蓮河橋、路燈設施工程、通信工程、綠化工程及附屬設施等。改造完成后,將極大改善道路通行條件,提升城市形象。
      以水潤城,堅持以水為脈,著力實施水系連通工程,充分論證實施從大汶河、雪野水庫等調水入城,為城市溝渠引來活水、長流水,形成水網相連、水系相通、水脈相承的城市生態水系。
      以綠蔭城,推進“綠城”“花城”建設,重點打造2項海綿城市項目、2處公園建設、4條主城區道路綠化的“224”綠化體系,為城市建設提供優美環境,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
      繡花功夫 做精城市管理
      城市之美,在于精致;城市管理,在于精細。
      萊蕪區苦練“繡花”功夫,建立以“行走城管”為載體、路長制為突破、綜合考評為抓手的城市精細化管理體系機制;著力實施智慧城市工程,加快5G通信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建立以智慧交通、智慧水務、智慧城管、智慧安保為主要內容的數字化城市管理體系,“繡”出城市管理新氣象,“繡”出更多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
      路長責任到崗,助力道路保障。萊蕪區目前共有路長制道路20條,道路總長46.35公里,通過市場購買項目服務或其他方式,聘用業務精、能力強的工作人員擔任路長,實行包路責任制,每日對所包道路沿線立體綜合精細巡查,保證第一時間發現城市治理問題并及時上報。已基本形成上報問題“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應”的良好機制,形成了“路長吹哨,部門報道”的“大城管”新局面。
      據統計,截至目前,萊蕪區城管局已立案處置路長制案件5萬余件,涉及機動車亂停亂放、占道經營等領域。通過貫徹落實路長制,全區在區容區貌、道路交通、街面秩序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
      落實垃圾分類,帶動資源回收。萊蕪區制定《濟南市萊蕪區2020年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今年的垃圾分類工作任務、推進計劃、完成節點。全力打造羊里、方下、和莊三個街鎮全域和鳳城街道5個社區為垃圾分類典型示范單位,目前各街鎮四分類設施基本配置到位。各示范街鎮更換有害垃圾箱825個、餐廚垃圾箱1260個、可回收垃圾箱1539個、其他垃圾箱3849個,累計發放入戶垃圾桶48300余套,建設分類垃圾收集亭256處。
      建立“行業+城管”督導工作機制。依托光大環保新能源萊蕪有限公司及有關資源回收再利用企業,全力打造可回收物回收系統、餐廚垃圾回收系統及其他垃圾回收系統,逐步形成“分類收集、定點投放、分揀清運、末端處置”的運行機制。
      提升內涵 弘揚城市文化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是一座城市品質的底色,有文化底蘊的城市才有魅力、有溫度。
      深入推進紅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連片治理,新建“泉城書房”1處,吳伯簫文化館正式開館,年底實現戲曲進鄉村覆蓋率達到100%……萊蕪區不僅注重城市的外在形象,更注重厚植文化內涵,將打造文旅名城作為當前萊蕪經濟社會改革轉型升級、文化旅游事業產業繁榮的落腳點,做好優秀文化、歷史文脈的傳承、延續,做優文創產品的開發、嫁接、融合和多元發展的文章,積極爭創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讓城市更具人文情懷。
      加大嬴城遺址、齊長城等保護力度。今年計劃舉辦嬴秦文化論壇1次,推廣研學游品牌文化活動10次,舉辦嬴秦文化進社區、進校園、進農村活動10次;采用向社會購買服務方式的形式,鼓勵全區有演出能力的劇團進行演出,解決基層群眾看戲難的問題,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年內實現“一村一年一場戲”演出覆蓋率達100%。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可圈可點。陣地建設全域覆蓋,區、鎮、村三級文明實踐機構形成上下貫通、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各文明實踐機構基本按照“有場地、有隊伍、有制度、有標識、有活動”的要求進行了高標準建設。
      活動開展形式多樣,區級文明實踐中心在全區范圍內展開了“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脫貧攻堅好人評選”等多次實踐活動,各分中心、實踐站因地制宜,在完成任務的同時積極策劃亮點特色活動,如楊莊鎮西李家莊村的家庭檔案,成風化俗,效果顯著。
      特色品牌求新求異。區文明實踐中心創新提出“六傳六樹六進家”理念,創新打造“大碗茶文明驛站”、文明實踐“萊系列”等品牌,不斷在前行中延伸觸角,摸索出了一條模式新穎、覆蓋面廣、群眾認可的“萊蕪路子”。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交通路網日益通暢,城市管理愈發精細,市容環境更加優美,文化內涵不斷豐富……如今,萊蕪這座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區愈發有魅力,展現了一幅生動美麗的精品城市新畫卷。
    編輯:時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