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歷城區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在會上,該區發布政府工作報告。記者通過現場采訪,第一時間帶來歷城區發展大計。
2017年,是歷城區新一屆政府砥礪奮進、爭當全市“四個中心”建設排頭兵的開局之年,也是歷城加快發展、全面提升、闊步前行的一年。該區全面對標市委“453”工作體系,堅決落實區委“115”工作思路,雷厲風行抓落實,新型城鎮化邁出堅實步伐,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嶄新跨越。
2018年,歷城區站在新的發展起點和高度上,將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加快實施新舊動能轉換為契機,全面對標全市“1+454”體系,堅決落實區委“1+115”工作思路,確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加快打造宜居宜業的省會現代化中心城區。
2017年 快干實干促發展 “453”工作有看頭
四個中心建設勢頭強勁
經濟中心建設大中變強: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40億元,增長8.1%。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1.5億元、增長23.7%,其中稅收收入79億元、增長2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和稅收收入增幅均位列全市第一;
金融中心建設快中增量:預計實現金融業增加值22億元,增長9%;實現金融稅收5.1億元,增長36.8%;
物流中心建設量中提質:5A級物流企業達到6家,占全市60%;預計實現規模以上物流企業營業收入32億元,增長27%;
科創中心建設新中見效:預計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32%,提高1.5個百分點,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6.5件,位列全省第四。
五項重點工作全面推進
招商引資成果豐碩:全年舉辦3次重點招商項目集中簽約活動,總投資1340億元的70個項目成功簽約;預計引進市外投資195億元,增長30%;引進外資1.68億美元,增長6.25%。
項目建設全面提速: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00億元,增長26%。100個市、區兩級重點項目全部開工,完成投資585.8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20%,其中20個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09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32%。
棚改舊改(征收拆遷)再創新高:征收拆遷突破千萬平方米,在全市遙遙領先,弘揚了“華山精神”,創造了“潘田速度”“王舍人、鮑山效率”,拆遷時效不斷刷新,成為全市工作亮點。
拆違拆臨(建綠透綠)推進有力:拆除違法建設4951處、418.2萬平方米,實施建綠透綠153處、16.3萬平方米。
文明城市創建取得決勝:在全國文明城市測評中“零失分”,為濟南以省會城市第一名成績摘得“全國文明城市”這塊含金量最高的城市榮譽獎牌作出了“歷城貢獻”。
三大攻堅戰強勢突圍
治霾取得實質效果:深入實施大氣污染治理十大措施,全力推進節能減排,全區空氣良好以上天數159天,同比增加24天,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治堵成效逐步顯現:全面落實治理交通擁堵十大措施,提升完善交通設施,優化信號燈配時,交通擁堵狀況得到初步緩解,交通秩序持續好轉;
脫貧攻堅成效顯著:積極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面落實醫療、教育、金融等六大類扶貧政策,投資555萬元建成扶貧產業項目10個,既有貧困村、戶全部脫貧出列。
2018年 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 打造省會現代化中心城區
2018年,歷城站在了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全市“1+454”體系的新起點上,該區將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實施產城融合,強化項目支撐,加快片區開發,推動綠色發展,加快打造宜居宜業的省會現代化中心城區。
歷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8%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1%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5%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左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產業聯動經濟發展新實力
打造工業北路經濟發展隆起帶
今年,歷城區將加快構建具有歷城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以打造特色樓宇、產業平臺為抓手,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推動三次產業創新、協調、聯動發展,強化產城融合發展。深入挖掘新東站次中心和5個區域性中心等片區發展的潛力優勢,聚焦打造以總部經濟為主導的樓宇經濟,聚力發展以樓宇經濟為支撐的城市經濟。立足于新東站商圈配套和輻射帶動作用,著力打造工業北路快速路沿線樓宇經濟發展隆起帶,使之成為歷城重要的城市經濟走廊。堅持量質齊升推進物流總部園區建設,策劃引進一批物流總部、信息中心、結算中心,積極推動“內陸港”規劃建設,支持現有重點物流企業提檔升級,實現物流業網絡化、信息化、規?;杭郯l展。
突出實體經濟支撐。加快臨港開發區新區建設,確定新區產業和功能定位,年內完成以智能產業園為主的起步區建設,并策劃臨港開發區產業轉化中心。圍繞生物制藥、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全面做好產業關聯配套,繼續開展“補鏈、延鏈、強鏈”工程,推動新型工業和先進制造業“量變”提升和“質變”突破。
項目拉動區域發展新動能
完成年度投資760億元 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3個
今年,歷城區將注重發揮重點項目完善城市功能、發展城市經濟、保障改善民生的拉動作用,努力以項目大投入,推動歷城大發展。
加大項目招商。聚焦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和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高新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建立項目招商信息庫,有的放矢,精準招商。依托園區平臺資源,加大產業鏈招商,著力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和產業項目。力爭全年引進市外資金240億元以上,新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3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3個。
加快項目落地。重點抓好總投資3296億元的216個重點項目建設,完成年度投資760億元以上。同步抓好總投資869億元的53個儲備項目開工建設。繼續實施重大項目區領導聯系包掛制度,強化要素保障,實行“管家式”服務,當好“店小二”和“服務員”,推動項目建設提速提效、達產達標。
片區推動城市發展新格局
“1+5+1”城市組團發展 開工棚改安置房11730戶
今年,歷城區將持之以恒、堅定不移地抓實抓牢新型城鎮化這條主線,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進程,為實施新舊動能轉換拓展空間、提供平臺、打造載體。
全面實施組團發展。以新東站省會城市群現代化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為中心,以工業北路快速路為發展走廊,以二環東路和機場路為南北紐帶,串聯起5個區域中心和唐王特色鎮,統籌推進“1+5+1”城市組團發展,全面建設省會現代化中心城區。
強力推進棚改舊改。完成新東站片區、工業北路沿線、港溝村等拆遷掃尾任務,啟動實施華山南片區等征收拆遷工作,基本完成中心城區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內所有舊村拆遷任務。開工省市棚改安置房11730戶。
環境帶動齊魯首邑新形象
新增城區綠地64萬平方米 138個老舊小區綜合改造
今年,歷城區將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著力改善提升城市發展的“軟、硬”環境,努力打造生態優美、管理規范、文明現代、宜居宜業的“齊魯首邑”新形象。
持續提升生態環境。加快推進東部老工業區企業搬遷改造,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工作,強化“河長制”管理,持續推進全福河、大辛河等6條城區河道長治久清生態修復。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建綠透綠,完成山體綠化提升900畝,新增城區綠地64萬平方米,讓道路成蔭、城區更綠、鄉村更美。
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大力實施138個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完成整治改造2.2萬戶、164萬平方米,穩步推進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等工作。強化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持續開展占道經營、露天燒烤和馬路餐桌專項治理,高標準打造華龍路、花園路等特色商業街區,全面展示城市新風貌。
2018年18件民生實事
1.增加基礎教育設施配套
新建8所幼兒園、10所中小學,完善2018年投入使用及往年移交的13所幼兒園、21所中小學內部設施。
2.促進居民就業
新增城鎮就業1.3萬人,實施就業援助1000人,確保城鎮零就業家庭至少一人就業。
3.提高居民基礎養老金和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標準
居民基礎養老金由110元/月提高到120元/月,居民醫療保險政府補助由450元/年提高到480元/年。
4.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2018年4月1日起,將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596元/月提高到616元/月。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4277元/年提高到4928元/年。
5.完成5條城鄉道路改造提升
實施祝甸路更新提升,完成世紀大道(西高新界-東繞城)路面結構維修和孫唐路、同華路、荷花路大中修改造。
6.完善農村路網
實施30公里村村通及扶貧道路和45公里村級公路“網化示范縣”通村公路建設,完成婁家、康家等28個美麗鄉村村內道路建設。
7.完善體育健身設施
建設50處村居健身設施、3處多功能球場。
8.建設養老服務設施
年內建成并投入使用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處。
9.發放高齡和長壽生活補貼金
為全區80-89周歲(無離退休金)的老年人發放高齡生活補貼金,每人每月100元。為90-99周歲老年人發放長壽生活補貼金,每人每月200元。為100周歲以上老年人發放長壽生活補貼金,每人每月500元。
10.推進便民肉菜、早餐工程
運用扶持政策引導新建、改建一批“群眾滿意、政府放心”的社區肉菜市場、便民肉菜店、“互聯網+便利店”、便民早餐店和早餐車。
11.實施老舊小區改造
整治改造老舊小區138個、164萬平方米,惠及居民2.2萬余戶;實施100萬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
12.實施公廁新建和提升改造
新建公廁10處,提升改造公廁20處。
13.新建1處垃圾中轉站
建成啟用幸福柳垃圾中轉站。
14.大力推廣清潔能源
實施“氣代煤”“電代煤”清潔能源替代工程。
15.推進水環境治理
大力實施大辛河等6條河道“長治久清”工程;完成全福河入小清河河口河水倒灌截留工程;建成啟用趙王河污水處理廠。
16.實施增綠工程
完成臨港開發區起步區道路、圍子山周邊道路、旅游路等道路綠化53萬平方米;實施建綠透綠、節點造綠、街頭綠化等11萬平方米;完成便民服務中心南公園、唐冶山公園、房彥謙公園等3個公園綠地建設。
17.實施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
完成9個省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工作,全區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覆蓋率達到75%以上。
18.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完成75個村街巷硬化及污水管溝鋪設,實施農村無害化廁所改造2500戶、危房改造3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