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歷城區讓黨徽閃耀疫情防控阻擊戰

    發布日期:2020-02-17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在歷城疫情防控戰場上,有這樣一群“戰士”:他們是“指揮員”,放棄團聚,盯靠一線;他們是“先鋒隊”,晝夜堅守,沖鋒在前;他們是“幕后人”,默默無聞,保障物資。
      他們中有攜手同行的“戰場伉儷”,也有并肩作戰的“父子搭檔”……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共產黨員。
      他們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黨員先上,沒有商量”的承諾和責任。
      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歷城區“我是黨員我先上、沖鋒陷陣沒商量”的聲音此起彼伏,各條戰線的黨員干部用實干踐初心,按照區委部署要求,將疫情防控工作落實、落細,把保障群眾生命安全排在首位、放在心上,讓胸前的黨徽閃耀出奪目的光輝,照亮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前路。
      防控一線“夫妻檔” 并肩作戰“兄弟連”
      早晨8:00,背上消毒液對社區全面消毒;上午10:00,挨家挨戶上門排查;晚上6: 00,在社區防疫點值守;半夜12:00回家。
      這是山大路街道建鑫社區工作人員劉傳偉從正月初三開始持續了十幾天的日程,每天都在重復著同樣的工作卻始終一絲不茍。而他的妻子李雙雙,是閔子騫社區外省返濟人員具體管控負責人,對轄區內所有居民進行地毯式摸排,每天撥打電話近300個,最后嗓子疼得說不出話來。
      韓克、張道雷、宋峰元是港溝收費站疫情防控一組成員,這組好搭檔、好兄弟正月初三開始上線執勤。由于家里有老人和小孩,為了避免傳染,他們借了間房在外邊住下,十幾天沒回家了。“不獲全勝不回家,就是跟疫情耗上了!”這是他們許下的莊嚴承諾。
      巾幗戰“疫”為“大家” 沖鋒陷陣展英姿
      “我是黨員,我先上。”面對疫情,歷城疾控中心李恩珍第一時間報名寫下請戰書,承擔起疫情應急處置任務,具體負責對武漢來濟發熱病人、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觸者的采樣送樣,每天忙完回家已是凌晨兩三點。
      彩石街道政工科工作人員張宜敏、張沛沛目前還處在哺乳期。1月27日,原本已回老家過節的她們在接到命令后毅然返程,第一時間投身疫情防控一線。結束了12個小時的執勤回到家中,張宜敏看到剛學會走路的女兒邁著小碎步向她跑來,心中既慚愧又欣喜。但即便如此,面對哺乳期間可以在家辦公的機會,她依舊選擇了堅守一線。
      平日里的她們,是被父母寵愛的女兒,是溫柔慈愛的母親……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里,她們是戰斗在一線的女戰士,守護千家萬戶的安全女衛士。
      退役軍人不褪色 傾囊捐款顯本色
      在全福街道福鑫苑社區,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推開居委會大門,掏出用報紙包裹好的一沓錢,徑直來到社區黨總支書記王玉華面前,用沙啞的聲音說:“王書記,我要捐款。”
      “老人家,您是要捐款嗎?”王玉華問。
      “是的”,老人回答得很堅決,胸前的黨徽熠熠生輝。
      原來,老人叫王煜良,是該社區五支部的黨員,也是一名退役軍人。他從電視上看到疫情防控物資很緊缺,毅然決定把省吃儉用存的1萬元積蓄捐獻出來。
      58歲的李洪文是歷城區派駐南部山區西營街道葉家坡村第一書記,大年三十他放棄休假,第一時間趕回村里部署防疫工作,與村“兩委”并肩作戰至今。隨著這場戰“疫”持續深入,李洪文更“坐”不住了。2月11日上午,他騎著摩托車,驅車40公里專程來到歷城區委組織部捐款2萬元。李洪文家庭條件并不寬裕,到現在一家人還住著幾十年前的老房子。這次捐款,他除了將近年來省市給予他個人的獎勵全部拿出來之外,還說服家人又籌措了部分資金。“誰都有困難,但武漢的困難比我們的困難大。”李洪文說,“現在全國上下正在全力抗擊疫情,作為一名黨員,就是想為國家盡一份力,為疫情防控盡一份心。”
      在歷城區,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這些黨員就像一面面旗幟,把更多黨員、群眾的力量凝聚起來,共同構筑起抗擊疫情的銅墻鐵壁,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來”。也正是這樣的力量,帶動著更多的群眾、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這場戰斗中來。
    編輯:時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