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在荷花路街道程家莊村,隨著村民劉洪娥手下電推子的聲響,多位村民在“二月二”這天,足不出村就實現了“龍抬頭”;
咔噠咔噠咔噠……在董家街道東泉村,村民劉琳“腳下生風”,熟練地踩著縫紉機,手上也忙個不停,不一會兒就幫村民改好了褲腿。
免費幫村民剪頭發、修補衣服,不僅如此,歷城很多村居還開展了健康咨詢、閑置物品捐贈……原來,這是歷城區在全區鄉村推廣的“四角”建設——在村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辟出一個小角落,建設縫紉角、健康角、理發角、愛心角。
歷城區為做好新時代文明實踐、推動鄉村振興,開展“田園歷城”建設,“四角”建設就是“田園歷城”的一項生動實踐,力求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為鄉村振興聚能聚力。
因地制宜 地方不用大“只需一個角”
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的標準是有標識、有陣地、有制度、有活動、有隊伍。在這“五有”之中,唯獨“有陣地”這一項受村里自身條件限制。
因此,歷城區積極思考,創新服務方式,推廣“四角”建設——縫紉角、健康角、理發角、愛心角。
縫紉角建設添置縫紉設備,挖掘或培養有縫紉專長的村民,吸收為志愿者,利用業余時間,為村民開展衣服縫補、修改褲腳褲長等活動,讓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免費服務。
健康角購置相關物品,組織具有醫護知識、心理咨詢等方面專長的志愿者,定期定點為老年人開展量血壓、測血糖,購藥指導,健康咨詢、心理咨詢等方面服務。
理發角挖掘或培養有理發專長的村民,吸收為志愿者,利用業余時間,定期為村民開展免費理發活動。
愛心角動員村民把家里閑置的玩具、衣物、書籍等物品送給有需要的人,既可以傳遞一份愛心,也可以使社會閑置物品得到再利用,避免資源浪費。
“四角”建設對場地要求簡單,只需要一個房間甚至房間的一個角落即可。此舉既服務了村民,也補齊了農村文明實踐站陣地建設“短板”。截至目前,歷城區12個試點村全面超計劃完成了“四角”建設工作、建設完成率100%。
貼近群眾 打通服務“最后一米”
在荷花路街道程家莊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電動理發器飛速運轉,村民的新發型“應聲出爐”。理發師劉洪娥是本村村民,從事理發業30年的她如今在村里的“理發角”義務為村民剪發。她說,“二月二”那天,她免費給村里很多老人剪了頭發。“村里的老年人剪發不方便,理發店路程遠、收費貴,‘理發角’解決了他們的難題。”劉洪娥說。
文明實踐站服務群眾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走出去”,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另一種是“請進來”,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免費服務。歷城區“四角”建設讓文明實踐的兩種方式得到充分彰顯,都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都是聚焦群眾生活需求開展,非常接地氣,非常貼近群眾生活。抓好“四角”建設,也就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程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張兆芹介紹了建設“四角”的心得與收獲:“程家莊村廣泛吸收村內黨員、企業家、青年大學生等加入志愿服務隊伍,充分發揮各自所長,積極整合利用好村內的現有辦公設施、服務資源,通過詢價、比價,采購質量好、性價比高的縫紉設備、理發物品等,確保為群眾開展服務的硬件設施有保障,建成家門口的服務站。在服務的同時,也增強了村民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增加了村莊的凝聚力。”
聚能聚力 助力鄉村振興建設
小小的“四角”建設,使歷城區村居服務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更是拓展出了維修角、圖書角等,讓村居環境更加和諧,為鄉村振興夯實了文明的根基。
歷城區朱家莊村開設了維修角、洗車角;冶河村開設了圖書角,進一步豐富了服務活動內容;沙四村志愿者開展了為村里老人、殘疾人免費理發活動,考慮到肢體殘疾居民不方便外出,他們就主動上門服務。
鄉村振興是重點工作,更是鄉村發展的一次機遇。歷城區積極打造“田園歷城”,“四角”建設不僅賦能“田園歷城”,也為鄉村振興聚力、賦能。“下一步,我們將推動各街道和村立足打通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米’,扎實開展好文明實踐活動。聚焦問題,精準用力,把‘四角’建設工作不斷推向深入,落實責任,強化措施,確保把‘四角’建設工作做久做實,用‘小實踐’為鄉村振興、‘田園歷城’建設聚起‘大能量’。”歷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明辦主任蘇鳳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