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下區民政局與區慈善總會聯合打造“我定項目、你認領”社會企業慈善行動。
因為拆遷,今年80歲的鄢盛文早已搬離了居住了20余年的甸新東路18號院,但社區的服務卻緊緊跟隨。一次偶然的電話回訪,歷下區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張夢堯了解到,其老伴陳淑欣摔傷,有可能留下后遺癥。張夢堯立即聯系了入戶評殘,告知其有關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等政策。
簡單的故事背后,是歷下區構建起的縱向貫通、橫向銜接、政社聯動、立體覆蓋的社會救助服務新格局。近年來,歷下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完善制度體系、統籌社會資源、深化服務創新,牢牢扎緊了困難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安全網,讓生活困難居民共享更高水平的幸福生活。
制度全兜底
困難居民一個都不少
家住趵突泉街道趵突泉社區的丁世延,今年62歲,是社區長期以來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的一位一級重殘低保戶。“去年全區組織低保困難群眾查體時,發現他心臟不好,社區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幫他聯系醫院做了心臟支架手術,為他申請了大病救助政策。不能讓困難群眾因看不起病而發愁。”趵突泉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郭海梅介紹。
應保盡保,讓每一戶困難群眾盡享兜底保障。記者了解到,歷下區出臺《低保及低保邊緣居民大病救助實施辦法》,在全省率先設立大病救助基金,在市醫保政策基礎上,將轄區內低保及低保邊緣居民全部納入救助范圍,以低保標準上浮70%為邊界,擴大救助覆蓋面,實現在區屬醫院看病符合救助范圍的低保居民全部免費、低保邊緣居民自負費用政府承擔95%,同步實施的還有“一站式”即時結算,簡化了救助程序。
除此之外,歷下區積極探索專項救助制度與臨時救助制度銜接工作機制,大力構建可持續、多層次、有梯度、相銜接的綜合性“救急難”工作體系,在實施低保救助、大病救助、殘疾人救助的同時,針對低保、低保邊緣困難家庭及社會散居孤兒,實施教育救助,救助時段涵蓋高中、大專、本科;還出臺了《歷下區臨時救助實施細則》,對其他急難型困難群眾和支出型困難群眾分類分檔實施救助,避免空當盲區。
2018年,歷下區通過各項救助政策,共救助惠及9.5萬人次,把黨和政府實實在在的溫暖送到了每一位困難群眾的手中。
統籌更有力
讓服務網再密實一些
實際上,在鄢盛文與其老伴的故事里,涉及的服務業務有民政等多個部門。張夢堯都能做到“一口清”,這就是近年來歷下區大力推行的“全科社工”。“陳淑欣老人沒有退休金,這次摔傷手術費用花銷很大,也很有可能留下后遺癥,我們要盡可能地多為她家提供些服務,減輕老人的后顧之憂。”張夢堯告訴記者。
“為實現更高質量的精準救助、精準服務,我們一直不斷完善救助服務工作的‘主動發現’機制,在全區推行‘全科社工’網格工作法,通過培訓使社區工作人員全面掌握所有民生業務,深入社區網格進百家門、訪百家情,第一時間摸清救助對象和救助方向,從而實現‘一人上門、全程通辦’。”區民政局負責人說,“從而大大提高了救助審批效率和服務供給銜接水平。”
救助往往發生在事后,如果要實現更好的服務,就要實現救助服務的前置。歷下區不斷深化“以社區為平臺、以社會組織為載體、以專業社會工作為支撐、以社區志愿服務為協助”的“四社聯動”工作機制,在開展物資救助的同時對救助對象廣泛開展心理輔導、親情陪護等服務。
每周五下午,總有十幾個老人喜歡到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做游戲。這個活動有一個特別高端的名字——“延智”。“他們是社區的‘80后’‘90后’,有的甚至是子女推著輪椅送來參加活動。走出家門、走進社區,這些老人的社會屬性就得到了延續,游戲看似簡單,但對老人延緩智力衰老、增強心理關懷是非常有利的。”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黨委書記許蕊介紹說,這一項目最早由專業社工發起,目前已經全部移交給了社區志愿者。
類似的活動全區還有很多。近兩年來,歷下區共孵化培育社會組織16個、社區社會組織200余個,研發了“啟明星”生命關愛、“十方緣”老年人精神慰藉、“義倉”鄰里互助等公益慈善項目36個……從而實現了需求在哪里、救助服務就跟蹤到哪里。同時,歷下區還建立了區級志愿服務“公益銀行”工作機制,登記注冊志愿者10萬人、志愿服務組織800多個,在全區積極開展扶危濟困、助老助殘等服務。社區、社會組織、社工、志愿者,多方力量合力服務,讓社會救助工作不斷釋放出生機活力。
救助項目化
廣度與溫度同步提升
在歷下,社會救助早已不是政府的單線條行為,他們還探索了救助項目社會化的創新舉措。從2015年起,歷下慈善總會與歷下區女企業家協會商會聯合開展了“最美康乃馨”定向制救助單親特困母親項目。4年來,歷下區女企業家協會商會89個會員單位全部參與,共捐助善款14.66萬元、救助205位單親特困母親。據女企業家協會商會會長王新敏介紹,“我們正在計劃從技能培訓、吸納就業、家庭教育等多個方面來提供幫扶服務,不斷豐富救助項目的內涵。”
這是歷下區民政局與區慈善總會聯合打造的“我定項目、你認領”社會企業慈善行動的一個縮影。每年統一制定救助項目,廣泛動員愛心企業認領實施,并根據企業特色和困難居民實際需求,量身打造“資金救助+公益服務+企業愛心產品”的人性化救助模式,引導社會資金向臨時救助領域投入,形成資源統籌、相互補充、各有側重的救助工作格局。
目前,該行動每年可募集社會企業善款200余萬元。“承載生命·點亮希望”救助大病特困居民、“最美康乃馨”救助單親特困母親、“向日葵·向陽開”救助孤兒、“健康助行”救助外來務工人員等11個成熟項目全部由企業認領。除歷下區女企業家協會商會的89家企業外,還有濟南海右實業有限公司、天士力集團、紅星美凱龍等10余個愛心企業進行了項目認領。一方面,項目化運作激發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熱情,在全區范圍內形成了濃厚的社會救助服務氛圍;另一方面,企業參與進來以后,能為困難居民提供更多、更直接的技能培訓、就業等服務,讓救助內容的廣度與溫度得到了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