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有訴求,街道與區直部門協同來辦,迅速響應,第一時間解民憂,讓群眾家門口的操心事、揪心事、煩心事有人辦、馬上辦、能辦好。
堅持把服務群眾作為出發點、落腳點,歷下區創新工作方法,建立“街呼區應、上下聯動”機制,截至目前,區級職能部門已對街道50余項呼叫事項進行了快速響應,涉及環境整治、物業管理、綜合執法等多個方面,有力推進了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社會治理與經濟發展、民生改善良性互動,使人民群眾的滿意度與獲得感不斷提升。
街道呼叫區直部門響應 第一時間滿足百姓訴求
位于甸柳新村街道的燕柳園小區,由于前期建設配套“先天不足”等原因,產生了居民之間“爭搶車位”、亂停亂放等問題。街道立即“呼叫”相關部門進行集中整治,促進該問題有效解決。有了“街呼區應”機制,有些長期困擾百姓生活的事情終于有了突破口。
解放路街道近期接到兩份“12345”熱線工單,分別涉及“立體車位改造”和“下水井堵塞”等問題。若在以前,街道要協調相關部門,費時費力、效果還不一定好。現在街道一張“呼叫工單”,區市場監管局、區住建局、區停車辦等單位便按照街道指定時間、指定地點進行現場處置,高效的工作贏得了社區居民好評。
“將政府主動發現問題、主動解決問題的渠道與群眾投訴舉報、政府跟進解決問題的渠道相融合,為及時解決群眾訴求、加快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機制保障。”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歷下區基于12345熱線平臺建立的“街呼區應、上下聯動”機制,打通案件來源、事件處置、大數據研判等工作環節,實現社區(網格)、街道和區級職能部門三級的協同聯動,大大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性。
“1+5+N”派駐執法體制 確保及時響應出實效
5月9日,位于山大路與文化東路交叉口北側的一處下水道發生污水外溢,影響交通,常駐文化東路街道綜合行政執法辦公室的執法中隊、派出所、交警中隊的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維護秩序,及時“呼叫”市政、水務、城管等各部門開展緊急搶修,保障了居民出行安全及市容市貌的干凈整潔。借助“1+5+N”派駐執法體制,類似的突發“小意外”在歷下區總能很快得到解決。
“1+5+N”派駐執法體制是歷下區貫徹濟南市有關部署、深入推進規范“屬地管理”的又一舉措。“1”,即派駐各街道的綜合執法中隊。“5”,即公安派出所、消防中隊、環境監察中隊、市場監管所、司法所5個部門派員常駐街道。“N”,即區應急局、區住建局、區自然資源局等部門明確專人負責街道的執法工作,隨時響應街道“呼叫”。將人員、責任、工作機制、工作場地相對固化,實現“條條圍著塊塊轉,一針帶動千條線”。
“三級平臺、四級聯動” 構建協調聯動基層治理新格局
實施“街呼區應”機制是歷下區不斷規范“屬地管理”工作,強化基層治理水平的一個縮影。歷下區不斷加強和完善網格化社會治理,通過推動綜合治理、城市管理、行政執法等一系列工作的流程再造、機制創新,積極構建黨建引領、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歷下區與時俱進,積極為基層“擴權、減負、增效”。加強街道黨工委領導核心作用,強化街道對部門的考核權重,賦予街道全權負責對派駐機構的日常考核;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資、協稅護稅等工作任務,推動街道集中力量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通過領導包掛和“雙報到”機制,推動黨員干部走進街巷里、走到群眾中,讓傾聽民生更及時,讓措施制定更細致。目前全區的執法中隊、市場監管所、司法所、環衛所、園林所等派駐機構的黨組織關系已經全部劃轉至街道。
下一步,歷下區繼續推進社區治理平臺、街道基層社會治理平臺和區級城市運行指揮平臺建設,強化網格巡查發現、社區協商處理、街道綜合管理、部門監管執法的四級協同聯動機制,實現“網格發現、社區協商”“社區吹哨、街道報到”“街道呼叫、部門響應”的“三級平臺、四級聯動”工作新局面,以扎實舉措踐行為民服務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