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平陰縣著力破解村集體經濟發展慢難題,采取增強組織動力、激活發展活力、凝聚多方合力等“三力齊發”的強有力措施,培育壯大集體經濟,實現基層黨建與村集體經濟發展同頻共振、互融共促,助推村集體經濟駛入“快車道”。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是衡量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重要標準。必須千方百計想好法子、開好方子、選準路子,以組織振興保障鄉村振興,以產業振興助推鄉村振興。”平陰縣委書記楊旭東表示。
“頭雁引領”增動力
2019年5月,平陰縣委關于實施鄉村振興“頭雁引領”工程的意見出臺。這是平陰縣針對農村干部隊伍老化、思想保守、本領不強,奮力打造鄉村振興平陰樣板的重磅舉措。“頭雁引領”工程實施一年半以來,一批政治素質高、群眾口碑好、帶富能力強、協調能力強的優秀黨員被吸納到村黨組織書記隊伍中。尤其是今年1月份公開遴選27名村黨組織書記以來,村莊注入了新活力、煥發了新面貌。
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平陰縣堅持以一線實績選人用人為導向,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通過換屆選舉,把有帶頭、創新、協調“三種能力”的人選為村干部,積極推行村“兩委”負責人“一肩挑”。同時,縣委組織部聚焦農村基層軟弱渙散黨組織“短板”“弱項”,堅持精準靶向、標本兼治、綜合施策,推動21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實現轉化提升。“大村帶小村、強村帶弱村,促黨建提升、促集體增收”的“雙帶雙促”計劃以及8個鄉村振興指導大隊和40個鄉村振興指導隊,在112個貧困村建立駐村工作隊,做到村村有隊伍、戶戶有干部。
產業振興激活力
為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引領群眾抱團發展,平陰縣委組織部大力推動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工作,將其作為黨委書記突破項目,全力推行“黨建+”模式,推動基層黨組織“上產業鏈、進專合社、入農業基地”,使黨組織成為引領產業發展的“火車頭”。
同時,按照“抱團取暖、優勢互補、多村并進”的思路,將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積極打造產業聯盟、合作社聯社等組織,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合作社做大做強離不開各項金融政策的支持。通過建立“支部+基地+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模式,大力實施規范提升、創新助力、產業富民、強村增力、培訓提質“五大行動”和“強村貸”工程,農民專業合作社步入快車道。平陰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孫久鎖介紹,截至目前,平陰縣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已達120家,“三資”清理后,通過重新發包、股份合作等方式培育集體經濟新項目36個。
黨員應該成為特色產業領頭人、率先致富引路人、服務群眾帶頭人。圍繞于此,平陰縣充分發揮典型引路、示范推動作用,做到先富帶后富,使群眾干有示范、學有榜樣。
優化資源聚合力
結合各鎮(街道)產業實際,平陰縣緊抓產業、地理和土地等資源優勢,不斷做大做強中藥材種植、林果采摘、光伏發電、特色產品加工等產業,推動了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發展,將地域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變“輸血”為“造血”,集體經濟增活力。深入實施重點人才工程,選拔“土專家”,定期深入農村一線開展技能培訓和扶貧服務,舉辦各類技能培訓班3000余場,培養農村實用技術人才8000余人次,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4000余人次,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
增力強基工程和農村優秀人才“回引計劃”也在優秀年輕人才遞進培養上走在全市前列。兩年來,平陰縣共招錄鄉村振興工作專員200名,引回平陰籍人才130余名。
配套實施提升精準把脈、提升人才支撐、提升境界能力、提升運轉效能四項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建立部門掛鉤聯系薄弱村和黨員結對幫扶機制,統籌整合資產、資源、資金,引導支農、扶貧、產業等各類項目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適度傾斜,形成資金、信息、技術等各類資源的疊加效應。通過深入開展“鄉村振興大比武”活動,舉辦擂臺賽和“大家評”活動,為各鎮(街道)、村提供學習、交流平臺,形成強村帶弱村,共同發展壯大的良好局面。加上已經建立的村黨組織“評星定級”機制,極大激勵了黨員干部形成比學趕超的競爭氛圍,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目前,平陰縣共評選五星級黨組織55個、四星級黨組織85個。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不僅要建強組織、健全制度,更要注重引領、盤活資源、多管齊下,以組織優勢統籌整合各方力量,為實現增產增收注入新動能。”平陰縣委組織部部長張吉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