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綿延無盡的歷史長河中,時間的刻度往往因其記載的重大事件而別具意義,發展的高度往往因為站上機遇“風口”而與眾不同。
25年前,國務院批準章丘撤縣設市。自此,千年古縣走出了拾級而上的精彩軌跡,寫就了章丘歷史上發展最快最好的25年:生產總值由1992年的24.9億元邁至去年的924.9億元,增長36倍;地方財政收入從1億元邁至去年的50.9億元,增長50倍。
歷史的每一次機遇都是命運的轉折點。20多年的勵耕前行換來了又一次機遇的眷顧。已是全國百強縣(市)、濟南縣域經濟龍頭的章丘,在2016年9月14日迎來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國務院批準章丘撤市設區。
如果說25年前的撤縣設市,開啟了章丘跨越發展、做強縣域經濟的新篇章,那么,撤市設區則讓有著“小泉城”美譽的章丘再一次站上了加速騰飛的“風口”,開啟了融入濟南、發展城區經濟的新征程。
2017年9月14日,章丘撤市設區滿一周年。再看這片熱土,你會發現這里處處呈現著蓬勃向上的干勁、敢想敢干的沖勁、攻堅克難的韌勁,為在新起點上實現新提升、新突破輸送著不竭動能,“為擔當者擔當、讓實干者實惠”有了新的實踐探索。
打開一張濟南地圖,位居東部的章丘,其1719平方公里的面積接近濟南市內五區的總和。再從經濟實力看,作為省會濟南唯一的百強縣(市),章丘的GDP比濟陽、平陰、商河3縣的總和都要多。
透過宏觀數據,足以看出章丘在全市發展大舞臺上的分量,也足以衍生出對章丘在“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中發揮更大作用的殷切期待。
“章丘撤市設區,是濟南市行政區劃的重大調整,是市委、市政府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城市發展內在規律,立足全局、著眼長遠做出的戰略決策,是落實省、市行政區劃調整規劃,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加快省會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2016年12月22日舉行的以“章丘撤市設區”為主題的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劉勤從這樣的高度詮釋這一重大事件。
濟南市城區面積由3303平方公里擴大到5022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由458.16萬人增至567.49萬人;實現市區與萊蕪市區的無縫對接,加速濟南的多中心集聚,增強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的整體實力,支撐圈內城市社會經濟健康發展……放眼全市,章丘撤市設區也是一個足以影響濟南“彎道加速”甚至“變道換向”的大事件。
站在新高度審視未來發展,有一個問題必須要回答:撤市設區后的章丘以什么樣的姿態融入濟南?全市人民期待他們精彩作答。
“今后五年,是章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撤市設區開啟發展新征程的歷史起點,我們必須牢牢把握撤市設區重大機遇,放大格局、放眼全局進行前瞻思考和系統謀劃……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團結奮進,就一定能發展得更好更快,繼續當好省會新一輪發展排頭兵!”2017年1月22日,章丘區剛剛滿月,年輕的首任區委書記劉天東在區第一次黨代會上豪情滿懷。
從“市”到“區”,只有一字之差,但其背后的影響之深遠、任務之艱巨、期待之高,絕非數據和分析表現的那么簡單。
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以什么樣的思路推進工作,以什么的格局謀劃全局,決定未來的成敗。
重新審視新階段的發展任務,章丘這樣定位——建設以產業高地、宜居新區、文旅名城為主要特征的濟南東部衛星城。圍繞新定位,章丘提出了未來5年的發展重點——實施四大提升工程,即:交通提升工程、生態提升工程、產業提升工程、城鎮提升工程。
在紛繁復雜的各項工作中,章丘為何把“四大提升工程”作為融入濟南的重要路徑?
區委書記劉天東給出答案。劉天東說:“四大提升工程,既是章丘區加快發展的切入點、落實‘453’工作體系的總統領,也是改善民生的突破口。其中產業提升是建設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的題中應有之義,交通提升是建設物流中心的前提條件,生態提升、城鎮提升與‘五項重點工作’、‘三大攻堅戰’相得益彰,實現了章丘發展之路與濟南戰略的和諧統一,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和諧統一,城市提質與人的發展的和諧統一。”
“‘四大提升工程’,實現了章丘發展與濟南戰略的高度統一,是落實全市‘453’工作體系的具體化、本地化。”區長韓偉說。
剖析每一個實現跨越騰飛的城市歷史可知,心齊,無疑是實現騰飛發展的重要前提。心齊,則思想認識統一、前進方向一致,隊伍團結一心、行動協調同步,心往一處想、計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把握機會毫不猶豫,破難攻堅毫不退卻。
2016年4月10日,在電視問政現場,一位市民代表向劉天東發問:“每天坐著大巴車從濟南到章丘有很多人,我在章丘這邊企業上班,原來的時候,每天一個小時單趟,現在堵車的時候要兩個小時,章丘的輕軌什么時候落實?”
彼時的問題,真實地反映了章丘對接濟南的交通困境。真正融入省會中心,交通必須先行。身為濟南未來城市發展框架“原子結構”——1個主中心、1個副中心、5個次中心、12個地區中心和2個衛星城中的衛星城之一,章丘要成為真正的省會“衛星”,交通必須先行。
站在章丘的角度看,從龍泉大廈到泉城廣場相距大約50公里,到龍奧大廈相距約38公里。撤市設區雖然實現了名稱上的改變,然而地理空間帶來的限制更需現實突破。
站在濟南的角度看,作為濟南連接淄博、濱州、萊蕪的區域,章丘對推動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戰略,提升省會輻射力、帶動力,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章丘對于交通的需求,從未像現在這樣渴望。
如今,章丘正以迫切融入濟南的渴望來推進交通提升工程——
推進軌道交通建設,沿世紀大道建設一條現代有軌電車線路,西與濟南市軌道交通R2線交會,延伸至濟南CBD區域(奧體中心西北),東穿過章丘主城區;中長期將地鐵M3線沿經十東路延伸至章丘,力爭在3至5年內,形成至少一條大運量地鐵、一條中運量有軌電車的格局,構建對接濟南的現代化快速通道。
加快客運樞紐建設,配合抓好濟萊城鐵章丘南站、濟青高鐵章丘北站建設,提高交通樞紐整體能力和服務水平。目前,濟青高鐵建設已全面啟動,章丘段境內橋梁路基已全部完成,正在鋪設無砟軌道;章丘北站主體結構已封頂;章丘火車站擴建工程已經濟青高鐵公司初步同意,正進行前期論證;濟萊城際鐵路加快推進,計劃南延至臨沂,章丘南站設計到發線4條,預計今年開工建設,2020年建成通車。
全力支持濟南大東環高速公路及連接線建設工程,連通章丘南外環和旅游路,為貨運物流、旅游開發和個性化出行提供服務;完成S244章萊路南段改擴建工程,把章丘建設成為濟萊協作區發展的橋頭堡、接力點。
全面啟動小清河復航工程,降低大宗散貨運輸成本,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將小清河打造成一條集防洪、生態、航運、景觀旅游、文化于一體的黃金水道。
……
未來的章丘,將形成“一縱六橫”鐵路和軌道交通網、“一環七縱十二橫六連”干線公路網,實現各大交通樞紐有效連接和多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公鐵水”立體化發展,形成“快捷、安全、發展、美觀、舒適”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梢韵胂?,交通的突破將為增強章丘與省會中心城區的同城效應提供有力保障,使章丘在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中占據重要的樞紐地位和獨特作用。
面對交通瓶頸不怵不畏、敢于迎難而上,這是面對發展機遇從容不迫的一種底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有“小泉城”之稱的章丘,曾在燦若星空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璀璨詩篇和雋麗風情。撤市設區后,章丘人更是將“綠色基因”注入經濟社會發展的血液中,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今年以來,章丘區一口氣拆除1600家“小散亂污”企業、涉及15000人就業,后續工作任務很重很復雜,但為了全市環境大局,他們拼上了。有這樣的拼勁和干勁,還有什么大事干不成?
就在幾年前,繡源河還是生態環境脆弱、水利動能欠缺的天然排洪河道,經過實施綜合治理工程,一幅“天藍、地綠、水清、景美、人和”的錦繡畫卷展現在世人眼中。未來,這里將打造成為濟南的“不夜城”和北方最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化繭成蝶的繡源河,轉身變成發展的高地。今年2月27日,濟南市政府和山東大學簽署《山東大學主校區建設框架協議》,就山東大學主校區選址章丘區繡源河畔達成共識。千年古縣邂逅百年名校的同時,華僑城等全國知名旅游休閑品牌也將目光聚焦到這里。
被譽為有蘇杭風光、猶如瑰麗明珠的白云湖濕地公園,鑲嵌在章丘的西北邊陲。然而,隨著周邊村民養魚的增多,環境受到破壞。2017年,白云湖退漁還濕工程啟動,涉及21個村、1219個漁池,工程竣工后可恢復濕地面積14143畝,濕地面積擴大近1倍,至26100畝。截至目前,已擴展濕地1018畝。
“白云湖是章丘生態提升的關鍵點,是全區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區委、區政府部署,實施了公園東入口建設、白云湖大堤改建清淤、東湖水庫至白云湖泵站連通等五大工程。通過工程實施,白云湖片區生態環境將得到極大改善,防洪排澇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實現長江水入城,為章丘城區提供新的客水水源。”8月17日,白云湖鎮黨委副書記華清國指著這片剛剛被中央電視臺報道過的濕地說。
建設引水補泉和泉水調蓄系統、打造“百脈珍珠日日涌,繡江春水歲歲流”的泉城景觀;建設城鄉一體化供水系統,實現地表水優先使用、地下水豐富充盈、泉水持續噴涌的良好水生態環境;建設提升城市周邊大環境綠化,打造生態健全、植被完善、青山連綿的城市綠色天際線……圍繞生態提升工程,章丘計劃利用3年時間實施10大類工程,充分利用“小泉城”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打造具有獨特魅力的泉水生態文化標志區,建設環境優美的濟南東部新區。
如何破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就是”二字?章丘人用“舍得”和“綠色”理念來解析踐行。
25年前的撤縣設市,賦予了章丘把經濟蛋糕做大的重大機遇;如今的撤市設區,則要求章丘按照城區的定位發展,不僅要持之以恒地把量做大,更要提質,產業提升成為章丘面臨的重大現實課題。
7月30日,作為章丘首個區級層面的大型“雙創”平臺——濟南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示范基地開工,拉開了章丘區24個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的大幕。
圍繞建設省會產業高地,剛剛撤市設區的章丘,提出推進24個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的藍圖。章丘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園、金融小鎮、生物醫藥孵化園……24個各具特色的園區將在3年內全部開工。
這些特色園區的開建,對章丘而言意義重大。首先,將形成產業集聚,明確各功能區的產業定位,解決“項目隨意落”的問題;其次實施產業招商,明確招商引資方向,解決“招商盲目性”的問題;最后是承接產業轉移,建設定位明確、配套完善、產業聚集的專業園區,解決“騰退項目沒處落”的問題,承接濟南及章丘的產業轉移。
章丘把城市經濟發展的“注”堅定不移地押在了“企業”身上,把新舊動能轉換的“點”發力在了特色園區建設上,當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章丘安家、生根,章丘建設省會產業高地的目標就會開花結果。8月19日,落戶于章丘官莊街道的章丘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園剛一奠基開工,就簽約入園12個項目總投資15.8億元。“這將開啟官莊街道發展的新時代。”官莊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主任王教成對新園區的落戶和產業發展的開枝散葉充滿期待。
24個特色產業園的建設,只是章丘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大手筆”之一。在產業提升工程中,章丘將“通過3至5年努力,初步構建起綜合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努力打造省會濟南的產業高地”——發展現代都市農業,規劃建設“五區一帶”;做大做強工業經濟,構筑“1+3+2”的工業體系,打造一個千億級的主導產業集群、三個百億級的新興產業集群和兩個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打造文化旅游、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健康養老、現代商貿、總部經濟六大產業。
如今,產業提升的效果逐漸顯現,章丘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熱土——
8月22日,章丘區政府、浪潮軟件集團大數據創客中心項目簽約,全力打造大數據采集、研究、應用創新“三個中心”和創客學院,構建起大數據產業生態集群,打造區域大數據品牌高地。
8月26日上午,章丘區政府與哈工大機器人集團(HRG)在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HRG展位正式舉行簽約儀式,標志著總投資30億元的哈工大機器人(山東)科技創新中心項目正式落戶章丘。
……
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全區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122.58億元,總量位居全市11個區縣首位;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92.8億元,同比增長20.3%,總量及增幅分別位居11個區縣第一、第三位。
站上新舊動能轉換“風口”,唯有趁勢而上方能實現產業振興發展,從根本上增強發展的底氣和實力。
新型城鎮化是通往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對志在打造城市經濟的章丘來說,新型城鎮化意義非同一般。
新型城鎮化絕非簡單地造城,而是要以人為中心。章丘區把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作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民生、提升文明素質的一個重要契機。
——在百脈泉畔,章丘正規劃打造全國乃至全球首個泉水生態文化標志區,建設步行、舟行、騎行三大圈層,打造交通上人舟流轉、建筑上村舍儼然、產業上農商輝映、生態上稻荷飄香、文化上古今交融的休閑旅游產業新高地。
——打造城區周邊15分鐘快速交通圈和城區內部慢行交通圈,努力實現管線管網一次入地、集約利用,改變“空中蜘蛛網”和“馬路拉鏈”現象;同步推進山景、水景、街景、夜景改造提升,使章丘地更綠、景更美、城市更有序……在“雙拆雙改”基礎上,章丘重點從交通優化、城市綠化、管網完善、生態水系建設等方面開展城市更新。
——在城區推進網格化管理,高標準打造特色街區示范段,結合最美鎮街和美麗鄉村建設持續抓好駐地和農村環境改善……章丘以美化為目標,以潔化、綠化、亮化、序化“四化”為標準,大力推進城市精細管理。
——3年內,新建城市社區服務中心5個,市民健身場所30處,城區至少規劃建設30個公共停車場,新建改建中小學、幼兒園26處……立足方便群眾生活,章丘正實施一系列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努力打造宜居城市。
——以“八項整治、雙項提升”為抓手,章丘要全面完成承擔的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任務,全面提升文明素質,塑造富有時代特點的章丘精神。
新型城鎮化也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章丘把城鎮化的過程,作為拓展發展空間、加快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
——堅決“拆違拆臨”。截至目前,累計拆除20775處,違建總面積411萬平方米,違建清零村莊894個,清零比例達99.7%,新增綠化63萬平方米。
——推進“棚改舊改”。章丘提出,2017年完成5個省級項目、6個市級項目,改造明水、雙山、圣井、埠村4個街道17個村7978戶,面積約160萬平方米。3至5年內,重點實施東至石河街、西至章歷界、南起經十東路兩側、北至濟青路兩側城中村、園區村的棚改舊改,實施改造1.6萬戶以上,征收面積420萬平方米以上。截至目前,5個省級項目及山大片區征收拆遷工作基本完成,共拆除6328戶,其他工作正在加速推進。
——加大閑置低效用地清理力度。每年盤活閑置低效用地不少于2000畝。目前,已盤活7個企業閑置用地項目。
圍繞城鎮提升工程,章丘按照濟南東部衛星城定位,堅持“統籌城鄉、城鄉一體、以人為本、和諧發展”,深度融入省會城市都市圈,著力打造城鄉和諧、宜業宜居、特色鮮明、獨具魅力的山水園林城市。按照規劃,到2019年底全區城市規劃建設區面積將由55平方公里提高到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
培根說:智者創造的機會比他得到的機會要多。如果“智慧+擔當”在章丘扎根,假以時日,這座衛星城又會給人們怎樣的驚喜?
如果說撤市設區是一個重大機遇,而如何將機遇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優勢,則取決于章丘的作為——是擔當搏進還是守株待兔?是實干攻堅還是繞難而過?是滾石上山還是躑躅不前?
章丘人用一次次看得見的行動和一堆堆摸得著的變化給出了答案——擔當路上實干做派,攻堅路上越難越進。
于是,章丘人實現了這些令人震撼的成績——
山東大學主校區項目,占地8900畝,涉及圣井街道8個村,1904戶,拆遷面積50萬平方米。只用50天,章丘就實現了“入戶測量、協議簽訂、房屋拆除”三個100%,最快的小雷村23天完成。而且,拆遷全程“無一上訪、無一強拆、無一事故”。章萊路片區提升改造項目涉及橫溝村144戶和白泉整村1381戶,于6月26日啟動,42天就圓滿完成拆遷任務。其中,橫溝沿街12天全部拆除。在此之前,白泉村的拆遷醞釀了近10年,幾度擱置。如今,“章丘速度”成為章丘各地干事創業的鮮明標簽。
全國乃至全球首席泉水文化生態標志區,濟南“不夜城”和北方最具特色的旅游勝地,首個985、211名校落戶,溫德姆五星級酒店商業綜合體項目……首個、最佳、第一等成為章丘發展的熱詞。城區內部慢行交通圈,實現管線管網一次入地、集約利用……有些標準在濟南市區也不多見。如今,高標準、高水平成為章丘的重要特征。
思想的高站位、推進的加速度、發展的高標準,源自何處又去往何處?
思想掌握一切,思想改變一切。章丘的變化,來自打通思想經脈的頭腦風暴。撤市設區剛一開始,劉天東給全區廣大黨員干部上“思想課”:如果把握好、利用好有利條件,章丘發展就能實現大的躍升;如果把握不好機遇,利用不好政策,平推平庸,就會碌碌無為,成為章丘的罪人。
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劉天東直言“沒有退路,唯有振奮精神,奮勇向前”,并提出了“做三種人不做三種人”的要求,即:要做披荊斬棘的開路者,充分認清章丘撤市設區、加快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面對急事、新事、難事,雷厲風行地抓,斗志昂揚地干,理直氣壯地管,不做置身事外的逍遙派;要做立說立行的行動者,對于區委區政府的決策部署,只爭朝夕,狠抓落實,不做空談誤國的評論家;要做舍我其誰的改革者,積極尋找克服困難的具體對策,豁得出來、辦得成事、頂得上去,不做無動于衷的麻木人。如今,“做三種人”的號召變成了章丘廣大干部群眾的行動自覺,激發出干事創業的強大動力。
既“想干事”又“敢干事”,還“能干事”且“干成事”——在這種積極向上的干事創業環境下,章丘黨員干部都在爭著干、搶著干、飆著干。有人形容,這是火熱的天、火熱的地、火熱的事業、火熱的激情。
一次撤市設區的歷史機遇,點燃了章丘蘊藏已久的干事創業激情和擔當實干動能。乘著這強勁東風,“小泉城”章丘昂首闊步踏上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