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全市“重點工作攻堅年”推進大會召開。會上通報了濟南市2019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成績,市生態環境局獲評市直部門先進單位和“優秀”市管領導班子。這是該局連續三年獲評市直部門先進單位。
獲評先進的背后,是濟南連續三年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日前,省生態環境廳公布了一季度全省環境空氣質量狀況。今年一季度,我市PM2.5平均濃度為65μg/m3,較2019年同期下降19.8%,較2018年同期下降7.1%;PM10平均濃度為102μg/m3,較2019年同期下降29.2%,較2018年同期下降19.0%;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平均為5.67,較2019年同期下降22.3%,較2018年同期下降17.2%;優良天數平均為59天,較2019年同期增加10天,較2018年同期增加4天。
山東省濟南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統計的數據也印證了濟南的空氣質量在逐年改善。2016年,濟南有重污染天氣18天,2017年減少到14天,2018年為11天,2019年為9天。
濟南的“氣質”越來越好,不只從數據上能體現。重污染天數比較多的2016年,市民孟女士“斥巨資”2000元,屯了100只N95口罩。“后來,霧霾天越來越少,眼看著明年就過保質期,我囤的口罩還剩了一半,經常被家里人抱怨亂花錢。”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初期,防護物資緊缺,孟女士買的N95口罩才終于派上了用場。
從2016年的偶見藍天,到如今的藍天偶不見,市民的感受最直觀。
三年多來,我市空氣質量逐年改善的背后,是全市始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全面落實全國和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系列會議精神,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持續加大環境監管力度,奮力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三年多來,我市空氣質量逐年改善的背后,是在大氣污染反彈的壓力下,始終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以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為目標,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綜合施策、多管齊下,采取了一些根本性的舉措,出臺了一些開創性的政策,推動實施了一系列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全市上下鍥而不舍抓落實、無私無畏作奉獻。
在濟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已經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2017年 治理力度最大 工作推進最快
市區良好以上天數增加22天,多次被原環保部表揚
時間回溯到2017年。當年,濟南繼續堅定不移將治霾、治堵與脫貧并列為“三大攻堅戰”,以大氣污染防治十大措施、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為抓手,舉全市之力統籌推進、強力攻堅。
2015年,原濟南市環保局對濟鋼廠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空氣監測,結論是濟鋼的污染物排放對濟南市區PM10、PM2.5、SO2、NO2的濃度貢獻率均超過了10%。以濟鋼為代表的老工業區被確定為濟南空氣污染的重要源頭。
不管是空氣污染還是城市發展,濟鋼的搬遷成為濟南重點關注的焦點議題。
2017年,濟鋼產能調整進入實施階段。7月8日,濟鋼鋼鐵生產線全部停產。
當年,濟南累計關停搬遷東部老工業區企業56家,完成7190家“散亂污”企業清理整治、32家重點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完成電力、鋼鐵、水泥等10個重點行業88家排污單位的排污許可證核發工作。
在燃煤污染減排方面,全市323臺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完成淘汰,94臺35蒸噸以上燃煤鍋爐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濟南由此成為國內第一個完成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淘汰的省會城市。排查取締茶水爐、洗浴爐等低空排煙設施2344臺。同時,入選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超額完成電代煤、氣代煤年度任務。在2017年煤炭消費總量提前實現比2012年減少130萬噸目標的基礎上,當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煤炭消費同比壓減252.6萬噸,超額完成年度壓減71萬噸的任務。
在機動車污染管控方面,劃定了達不到國四排放標準重型柴油貨車限行區域。完成全市建成區187家加油站三級油氣回收改造、39家汽油年銷售量大于5000噸加油站油氣回收在線監測系統安裝工作。全市加油站全面供應國六標準汽柴油和符合要求的車用尿素,普通柴油實現禁售。
為更好發揮環境保護對經濟的優化作用,堅決不搞一 刀切,試行施工工地和生產企業“藍綠名單”制度,納入藍名單管理的,非重污染天氣可以繼續生產,納入綠名單管理的,重污染天氣也可以繼續生產。當年,600個重點民生工程、市級以上重點項目和應急搶險救災等項目和49家生產企業納入“藍綠名單”管理。
通過建立覆蓋市、區縣、鎮街、村居的四級網格化監管網絡,以智慧環保大數據監管平臺為依托,將網格內25589家各類污染源和環境敏感點納入監管平臺,實施動態分類監管;對全市近4200余條道路開展在線監測、實時視頻信號的管控,近3400名專兼職網格員日常巡查,環境監察執法人員開展24小時巡查監督,共檢查點位16395個,發現問題5122個,實現環境違法行為及時查處、環保案件快速落實。
環保目標落實得好不好,領導干部是關鍵。濟南建立了覆蓋全市141個鎮街的空氣質量網格化監測體系,開展2000個固定污染源顆粒物監測微站建設,在市區100輛出租車上安裝顆粒物監測設備,對道路PM10及PM2.5進行實時監測。依據每月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對各區縣進行評價、排名和通報,對連續兩個月排名末位的區縣負責人進行約談。同時,對揚塵污染防治落實不到位、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未完成、督查發現問題整改不力等情況進行嚴肅問責。
2017年,濟南交出了亮眼的治霾成績單:市區空氣質量良好以上天數185天,占總天數的50.7%,比上年增加22天;全年輕度污染及以下天數接近90%,中度以上污染同比減少11天,重度以上污染比上年減少4天,全年沒有出現爆表,尤其是秋冬季,成為京津冀及周邊2+26個城市中空氣質量最好的城市之一。
1399件中央環保督察轉辦件全部按時辦結,完成強化督察整改1633家。未出現被原環保部通報嚴重問題,并多次被表揚。
夏秋秸稈禁燒巡查督查行程4.2萬余公里,起降無人機1404架次,夏季發現火點16個,同比減少55.5%;秋季首次實現衛星零火點,創同期歷史最好水平。
在2018年初的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工作會議上,市政府副秘書長、原市環保局局長侯翠榮感慨,2017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是環保歷史上工作壓力最大、工作難度最大的一年,也是環保治理力度最大、各項舉措最實、工作推進最快、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好、社會認可度最高的一年。濟南環保工作在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在思想認識程度、督察整改力度、制度建設力度、監管創新力度、環保隊伍凝聚力、群眾滿意度方面實現六個“前所未有”。
2018年1月6日,濟南市召開全市經濟工作暨“四個中心”建設推進大會,時任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王文濤請侯翠榮起立,代表濟南環保戰線的干部職工和為藍天保衛戰作出貢獻的所有人接受大會全體人員的掌聲。
2018年 鞏固治霾成果 實現闊步前進
PM2.5改善幅度全省第二
掌聲來之不易,任重道遠更需接續奮斗。2018年,讓時任濟南市環境監察支隊支隊長謝強印象最深的,是他經常帶領全市環保執法隊伍深夜“神出鬼沒”,尤其是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常常忙到凌晨。環保鐵軍的稱號實至名歸。
在當年年初的全市環保系統工作會議上,侯翠榮向全市環保人發出動員令:深度結合十九大精神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新要求,按照原省環保廳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擔當改善環境質量重任,在建設生態泉城、美麗泉城的大道上闊步前進。
翻開2018年的濟南環保大事記,密密麻麻共有99項,簡單列舉事關藍天保衛戰的事項,可窺一斑。
1月6日,開發的全國首創、信息公開最全面的“濟南環境”APP環境監測數據實時發布系統向公眾開放下載。
1月11日,印發《濟南市環境保護專職網格員管理規定(試行)》,對專職網格員的基本條件、職責范圍、配備要求、管理要求以及考核獎懲等進行明確。
3月21日,長沙市副市長一行9人到濟南考察學習藍天保衛戰和水污染防治相關工作。
3月30日,西安市副市長一行12人到濟南考察大氣污染防治相關工作,進行座談交流。
4月18日,為切實加強機動車環境監管,加快老舊柴油車報廢更新,濟南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地實際,出臺《濟南市老舊柴油車報廢更新資金補貼實施方案》。
4月18日,為確保順利完成“十三五”總量減排約束性指標,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濟南市出臺“十三五”各區縣五項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指標計劃。
4月25日,“2018泉城環保利劍行動”動員工作會議召開,旨在鞏固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取得的成效,進一步加大對違法排污等環境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深入推進環境問題的整改,實現濟南市環境質量全面持續改善,打響全市污染防治三年攻堅戰的第一槍。
5月3日,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由原環保局起草、以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指揮部(辦公室設在原市環保局)的名義印發《2018年大氣污染治理“十大措施”實施方案》。
5月31日,《濟南市鎮(街道)環境空氣質量(PM10)考核辦法(試行)》正式印發,對141個鎮(街道)的PM10進行月度、季度、年度考核。
6月4日,市秸稈禁燒工作辦公室召開夏季秸稈禁燒現場監察工作動員會,對夏季秸稈禁燒現場監察工作目標、任務和要求進行部署和安排。
6月8日,山東省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工作督導組來到濟南,就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工作進展情況開展現場督導檢查。
6月26日,原環保局修訂完善藍綠名單管理辦法,為綠色環保企業發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7月24日,濟南召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暨“四減四增”三年行動動員大會,四大領導班子和副市級領導干部出席會議。會議對原市環保局給予高度評價,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同志分別對原環保局提出表揚。
8月21日至9月10日,山東省第一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濟南,開展為期20天的環保督察。
8月27日,原環保局建立局領導掛點聯系各區縣生態環境部門工作制度。
8月31日,由原環保局起草、以市政府名義出臺《濟南市道路顆粒物考核辦法(試行)》,創新利用道路走航監測系統對歷下、市中、槐蔭、天橋、歷城、高新1021條路段進行月度考核排名,并實施資金獎懲。
9月10日,原環保局起草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外埠轉入機動車管理的通告》,以市政府名義印發,禁止達不到現行注冊登記標準的及各類營運或“營轉非”外埠機動車轉入濟南。
11月17日,濟南市成立藍天保衛戰指揮部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原市環保局,與市大氣辦合署辦公,市政府副秘書長、原市環保局局長侯翠榮擔任辦公室主任,各成員單位分管領導為辦公室成員。
11月25日,《濟南市加強污染源頭防治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印發,并抽調相關單位人員成立“四減四增”工作專班,辦公室設在原市環保局。
11月26日,印發《落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的實施方案》。
11月29日,濟南市重污染天氣應急工作指揮部辦公室(設在原環保局)印發《關于印發濟南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減排措施清單的通知》。
12月3日,由原環保局起草的《濟南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三期)》,以市政府名義公開印發。
……
日程滿滿的一年,好數據是最好的回報。2018年,濟南空氣質量PM10改善幅度全省第一、PM2.5改善幅度全省第二,2000個空氣質量微站實現大氣顆粒物公里級監控預警,移動走航監測實現道路顆粒物污染精準考核,網格化環境監管被評為省級示范典型。
2018年,濟南環保鐵軍克服了人少事多、節奏快、任務重、強度高、身體與精神壓力大等困難,高標準完成了各項工作。
翌年,山東2018年度各市擴大高質量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和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結果公布,“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單項獎花落濟南。
2019年 爬坡過坎 PM2.5一微克一微克地摳
全年重污染天數減少兩天
時間來到了2019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進入負重奮進、爬坡過坎的重要節點。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圍繞大氣污染防治,依舊是在當年年初的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侯翠榮向全市環保鐵軍提出要求,全面完成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優良天數一天一天地爭取,PM2.5一微克一微克地摳。
打贏藍天保衛戰的號角再度吹響。這一年,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認真落實生態環境部、省生態環境廳工作要求,按照“1+474”工作體系,聚焦打好標志性戰役,扎實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強勢推進藍天保衛戰。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必須要有一支意志堅強、本領過硬的生態環保鐵軍,才能取得全面勝利。“在集中攻堅尤其是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階段,很多人沒有節假日、吃不上熱飯、坐不上班車是常有的事。”市生態環境局辦公室主任劉峰深有感觸,由于生態環境保護涉及面廣,問題多、專業性強,全市生態環保鐵軍在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的征途中,不斷補短板強內功,提升環境管理能力。
2019年,完成10家工業企業搬遷改造、924臺燃氣鍋爐低氮改造、15臺生物質鍋爐超低排放改造、270家企業無組織排放整治。完成原萊蕪市區域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淘汰年度任務,對36家新排查出的“散亂污”企業實施分類處置。完成56家涉VOCs企業“一企一策”整治方案編制,開展涉VOCs企業專項檢查,7月至9月共檢查企業671家次,發現問題151個,均督促完成整改。完成45家工業爐窯企業綜合整治、15家企業關停取締。累計報廢老舊柴油車3.68萬輛,目前已完成兌付補貼資金4.2億元,監督抽測在用車39.1萬輛;發出全省第一張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身份證”,核發環保號碼12192個。
環境監管能力進一步增強。完善智慧環保平臺功能,加強生態環境大數據集成分析,拓展空氣質量微站應用,推進環境監管智慧化、精細化;在國內首創用電量監控系統,在全省率先實現污染源VOCs自動監控系統業務化運行,建立全國首個省會城市生態環境部衛星遙感應用基地;強化排污許可監管,2019年共計核發排污許可證722張,推進排放口二維碼信息化管理,完成全年總量減排任務。
在全省率先對企業開展駐點幫扶和“體檢式”幫扶,既查問題,又幫整改;實行重污染天氣差異化應急減排,實施“一企一策”精準治污,助推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
2019年,龍奧大廈市生態環境局辦公區的一些燈依舊會亮到深夜。一次外出調研,市機動車污染防治監控中心主任李建義突然心慌,忘記帶常備藥了,同車而行的大氣環境處處長徐廣亮和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主任張超不約而同掏出了常備的速效救心丸。
“2019年對于全市生態環境系統來說,大事多、難事多。這一年,我們經歷了不利氣象條件的挑戰,經歷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考驗,也經歷了社會上的一些非議和責難。這一年,我們在空氣質量反彈的壓力下殫精竭慮,在內部秩序重建的基礎上摸索前行,在經濟沖刺和環保約束的夾縫中承壓奮進,沒有一刻的放松。在這種巨大的工作壓力和精神壓力下,全系統干部職工負重前行,迎難而進,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也取得了累累碩果。”侯翠榮這樣總結全市生態環保鐵軍一年的工作。
2019年,濟南PM10、PM2.5、二氧化硫濃度與2017年藍天保衛戰基準年相比,分別改善12.0%、11.7%、37.5%,二氧化氮濃度基本持平。與國務院“大氣十條”基準年2013年相比,PM2.5改善幅度超過50%,其中5月至9月連續5個月PM2.5平均濃度達到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特別是8月,PM2.5濃度為25微克/立方米,創有監測數據以來的最好水平。全年重污染天數比2018年減少了2天。
如今,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戰之年已到來,戰鼓再次擂響。省政府下達給濟南的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終期目標,即細顆粒物(PM2.5)控制在53微克/立方米以內,可吸入顆粒物(PM10)控制在96微克/立方米以內。
“我們的工作方法、思維方式、智慧和定力、忠誠與擔當再次迎來一個巨大考驗。”侯翠榮說,面對壓力和挑戰,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繼續保持戰略定力,強化自身能力,堅持正確的策略和方法,不斷提高環保鐵軍攻城拔寨的戰斗力,在工作中切實增強大局意識,強化“作為”能力,增強擔當意識,強化“敢為”能力,增強鉆研意識,強化“善為”能力,千方百計謀進取,鍥而不舍抓落實。
打贏藍天保衛戰,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