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央視《直播黃河》水陸空多維視角關注濟南

    發布日期:2020-10-02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發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黃河,經過5464公里的漫長征途,最終匯入蔚藍浩瀚的渤海灣。
      這條大河一路繞高山、穿峽谷、走戈壁、越平原、匯溪澗、納百川,以雷霆萬鈞的氣勢、兼收并蓄的胸懷、慈養萬物的摯愛,哺育了中華民族,開啟了中華文明,見證了中華崛起,鑄就了中華精神,成為中華文化深邃的象征。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要求鄭州、西安、濟南等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和中原等城市群加快建設。將濟南定位為黃河流域中心城市,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新濟南的戰略定位,這一戰略站位真正把濟南托舉到國家大局、區域布局、生態全局的結合點上,為濟南發展提供了重大歷史契機。
      穿越千山,奔涌向前,黃河在山東入海……今年9月29日和3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頻道大型直播節目《直播黃河》,連續兩天以《九曲黃河水潤齊魯》為題持續關注山東發展。其中,濟南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踐行、高水平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生動實踐,通過水、陸、空多種視角向全國人民進行了展示呈現,擘畫出這座千年古城由“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的壯闊畫卷。
      水與城交融 萬里黃河與千年古城命運交織
      《直播黃河》節目的飛機從大明湖開始向北飛向黃河,鏡頭從空中俯瞰濟南擁河發展的美麗畫卷,趵突泉、大明湖、小清河等濟南元素一一呈現。
      “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涌出白玉壺。”《直播黃河》節目的飛機飛臨濟南市中心,來到了趵突泉上空。云霧潤蒸,冰雪濯塵,這清澈澄瑩的泉水在這里已經歡歌雀躍了上千年,“天下第一泉”的美譽名不虛傳。
      趵突泉,水分三股、跳躍奔突、噴涌不息,是泉城濟南的標志和象征,在清潔幽靜,古樸典雅的泉水文化浸潤中,游客可以在這里觀泉、賞魚。以往,趵突泉每一次水位下降,都會牽動每一個濟南市民的心。現在,通過調黃河水節水保泉,趵突泉已連續噴涌17年,打破了連續噴涌的最長時間紀錄。
      持續噴涌的不僅是跳珠濺玉的趵突泉,更是全城1000多處風姿綽約的天然泉水,而這也是“泉城”之名的由來。一直以來,濟南市不斷推動“引黃保泉”供水重點工程實施,將黃河水引入城市供水管網,供全市生產、生活用,徹底改變了濟南一直主要靠地下水供水的歷史。
      日夜噴涌的趵突泉水流到了大明湖。大明湖是國內唯一由泉水匯聚而成的湖泊,宛如一塊翡翠鑲嵌在城市中央。煙柳畫橋、蓮溆漁樵,賦予了濟南最為靈動的意蘊。
      濟南之可貴,在于“山泉湖河城”相依相生、相互交融。這個“河”就是與黃河平行的小清河。歷史上,小清河曾是運輸海鹽的黃金水道,至今它已經潤澤了濟南900年。黨的十八大以來,小清河治理力度加大,昔日風貌再現,預計2022年完成全線通航目標,這將極大促進海河聯運發展。屆時,從濟南乘船出海不再是夢。
      今天的黃河,已經是濟南的“母親河”。濟南每年引黃河水接近7億立方米,每天約191萬立方米,每天約有一個半大明湖體量的水從黃河供給到市區,居民生活用水的80%來自黃河。
      生態保護為先 書寫“綠水青山”的濟南畫卷
      北出濟南,擁抱黃河,濟南堅持生態先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透過《直播黃河》的高空俯視鏡頭,在黃河河道上空可以看到整個堤壩上樹木郁郁蔥蔥。目前171公里的濟南黃河段兩岸栽種林木近500萬株,一個黃河風貌帶初具規模。
      近年來,黃河岸邊的網紅銀杏林成為吸引四面八方游客的打卡地。這是黃河流域面積最大的人工銀杏林,占地1000多畝,約有30多萬株。用不了多久,銀杏樹披上金黃色,這道靚麗而獨特的風景線就會出現在人們面前。
      在不同的堤段,景色也會不同。高大的柳樹與低矮的紅葉李交相輝映,筆直的法桐迎風站立、枝葉相連,仿佛置身于綠色的海洋,真是“一段一景、景景動人”。
      能通過《直播黃河》鏡頭看到這幅令人如癡如醉的美景圖,得益于黨的十八大以來黃河河務部門對堤防的綠化美化。黃河大堤兩岸種植各類苗木13.27萬畝,沿線1000多公里堤防綠化率達到90%以上,實現了適地適樹、植滿植嚴,在加強工程管理的同時,打造了集堤肩行道林、臨河防浪林、淤背區生態林以及堤坡草坪為一體的生態防護體系。特別是過去一年來,隨著黃河生態風貌帶建設步伐加快,100多萬株新植樹木為黃河兩岸再添新綠,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合理搭配,生態綠化提檔升級。
      山川秀美,關鍵在水。自1999年實施黃河水量統一調度以來,山東黃河已經連續21年沒有斷流,近10年來平均每年引黃供水約70億立方米。同時,實施的引黃保泉、引黃濟青、引黃濟淀、膠東調水等工程,也助力著城市水生態建設。時至今日,調度目標已經從最初水文意義上的不斷流提升到功能性不斷流,黃河水資源得到優化配置,不斷推動著山東沿黃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真正實現了治河惠民、興水為民。
      在濟南,黃河滋養了一處“世外桃源”——濟西國家濕地公園。
      《直播黃河》鏡頭下的濟西濕地,郁郁蔥蔥、水系連接、飛鳥嬉戲、生機盎然。這個11.3平方公里的山東最大城市濕地也被稱為“山東最美濕地”。因為緊鄰黃河,河水側滲將這里變成一片荒郊灘涂。這幾年,隨著生態的持續改善,這里從荒野變成了動植物的天堂。860多種植物、140多種鳥類和20多種魚類在這里自由生長,讓這里呈現出濕地原生態、氧吧大自然、熏風撲面鶯啼序的俊美景觀。近年來,濟南市還通過調蓄、沉沙、凈化等措施提升黃河水質,并借助南水北調工程,讓黃河水與長江水在這里實現相聚,有效補給了濟南的泉水。
      生息于黃河臂彎 古城從“北跨”邁向“北起”
      從150多年前黃河改道入海開始,濟南就在黃河臂彎里生息發展。
      鋪開濟南地圖可以看到,黃河用183公里的身軀劃過濟南的腹地,濟南主城在黃河南岸,平陰、長清、天橋等7個縣區相當一部分在黃河北岸,黃河從濟南穿城而過。
      由于河道逐年淤積,河床普遍高于兩岸地面4~6米,部分地方甚至高出12米,濟南的黃河是典型的“地上河”。這里的濼口古渡源于漢代,曾是跨越黃河北出濟南的門戶,也是黃河下游貫連東西河道及南北陸路的最大水陸碼頭。
      《直播黃河》的鏡頭對準了百里黃河風景區的主景區。景區依托濼口險工而建,近期剛剛對險工面貌進行了改造提升,煥然一新的工程景觀、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更加相得益彰,成為沿黃市民親水休閑的好去處。
      在這一河段上,歷經百年風雨的濼口黃河鐵路大橋依舊雄偉,曾遠近聞名的濼口古渡早已不見了蹤影。如今,濼口浮橋接過了重任,目送著川流不息的車輛,遠處的鵲山、華山與母親河相依相偎,近處河灘濕地的水鳥在河面上翩翩起舞,增添著無限生機,再加上兩岸綠樹蒼翠茂盛,險工控導點綴其間,一幅遼闊壯美的大河圖景展現在眼前。像這樣集工程景觀、歷史文化、人文苑點為一體的國家水利風景區,在黃河山東段一共有9處,它們就像一簇簇璀璨的珍珠瑪瑙,散落在大河上下,裝扮著母親河的四季。
      黃河鐵路大橋上每天仍有29列旅客列車在橋上奔馳,是目前唯一一座在黃河上仍承擔鐵路運輸任務的百年老橋。從建成起,它就結束了以黃河為界分南北兩段通車的局面,更成為北達京津、南至滬寧的重要交通樞紐。
      從《直播黃河》的空中視角看去,整個濟南沿河而建,東西向主干道經十路有100多公里長,而城市南北方向的宏圖并未展開。對黃河寄予厚望的濟南人,如今要把黃河變為城中河。跨越黃河,高標準謀劃未來發展,就要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
      今天,1000萬濟南兒女正在將這個心愿變成現實。攜河“北跨”、加速“北起”,是濟南近年來最大的夢想與藍圖,也是濟南不斷開拓進取的必然壯舉。跨過黃河,首先要解決交通問題。目前,濟南已形成11處跨河通道,在建和近期擬建過黃河通道有9條。“十四五”時期期內,市區過黃河橋隧通道數量將實現翻番目標,主城區范圍內總通道數達到18個,平均間距3公里,黃河將成為濟南真正的城中河。
      今年,濟南將啟動“三隧一橋”建設,國道308也醞釀跨越黃河。正在建設中的則有齊魯黃河大橋、鳳凰路黃河大橋、濟南黃河隧道工程,這些都是濟南邁向“黃河時代”的重要交通基礎設施。“要想富,先修路”,在這里找到了騰籠換鳥的最新注解。
      隨著跨黃通道的陸續投用、南北兩岸空間聯系的深化緊密,黃河在濟南經濟社會發展、生態體系構建、城市空間布局、發展戰略規劃中的中心地位將真正確立起來。
      “黃河戰略”實施 濟南迎高質量發展加速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多次強調“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根本出路就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山東發揮沿黃城市及城市群載體功能,完善產業創新體系,培育良好產業生態,提高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打造引領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主引擎。
      跨越黃河再往北飛,《直播黃河》來到了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
      2018年1月,國務院批復《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支持濟南高水平規劃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濟南發展又迎來了新的重大戰略機遇。
      濟南將立足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定位,著力提升城市能級,提高經濟和人口的承載能力,加快形成“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城市發展新格局。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鄭州、西安、濟南等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和中原等城市群提出“加快建設”的要求。對濟南而言,這個“加快建設”的著眼點就是在提升城市能級上,拉開城市發展框架,提高省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著力點就是搶抓“黃河戰略”重大契機,加快推動攜河發展,加快跨黃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行政、教育、醫療等資源向黃河北岸布局,引導人口和高端產業在黃河北岸加快集聚,構建黃河穿城而過、城市依河而興的協調發展局面。
      當前,濟南正咬定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不動搖,加快打造科創濟南、智造濟南、文化濟南、生態濟南、康養濟南,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強力推進中央商務區、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等重點片區建設,加速聚集高端創新資源,加快建設山東產研院、山東高研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著力提升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發展能級,努力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趟出路子、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當好引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示范。
      在央視《直播黃河》節目中,鏡頭關注了黃河品牌重塑、量子技術研究院等濟南把握高端前沿機遇、趁勢而上加快發展的亮點。
      1960年4月15日,中國重汽試制成功我國第一輛“黃河”牌JN150型8噸載重汽車,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重型汽車的歷史。如今,重塑黃河品牌,中國重汽融合國際國內先進技術,推出新一代黃河汽車產品,將黃河汽車文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聯系,打造高端民族自主品牌。核心內容是柴油發動機動能轉換已世界領先,“奔騰向前、自強不息”的黃河精神的傳承者、踐行者。
      量子技術研究院重點布局量子信息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發展,面向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測量領域的產業集聚區。中科核技術研究院以核成像技術為基礎,以核安全監測、分子影像和精密檢測為重點方向,解決公共安全、高端制造、醫療衛生等行業在射線探測成像等方面的應用需求。
      《直播黃河》從空中視角俯瞰黃河、俯瞰濟南,為全國人民展示呈現了一個堅定不移保護“綠水青山”、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的濟南,一個乘著“黃河戰略”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濟南。
      鏡頭之中,濟南美麗怡人、大氣磅礴、生機盎然;鏡頭之外,一個“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的濟南,正堅定自信地逐夢前行,將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大合唱里,奏出最響亮而壯闊的樂章。
    編輯:時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