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濟南統籌構建大氣污染防治體系

    發布日期:2020-12-06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最近三年,老舍先生筆下描述的濟南的冬天又回來了。
      泉城市民的這份藍天白云獲得感和幸福感,有不斷刷新的數據為證。自2018年啟動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三期)以來,濟南的空氣質量逐年改善。2020年1至11月,全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5.20,較2017年(三年行動基準年)同期相比改善18.1%,其中PM2.5濃度為47微克/立方米,較2017年同期相比改善20.3%。截至11月30日,良好以上天數為209天,空氣優良率為62.4%,較去年同期相比提升13.3個百分點,其中優級天數22天,較去年同期相比改善57.1%。
      牢牢抓住“一條主線”,筑穩“壓艙石”
      今年10月22日,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孫耿街道辦事處朱家村村民王海凡家完成氣代煤安裝并實現通氣。“工人來給我們安裝燃氣設施和壁掛爐,一分錢也沒收。再也不用燒煤球了,你看里里外外多干凈,還不容易生病。”王海凡對此非常滿意。
      冬季清潔取暖,一頭牽著百姓溫暖過冬,一頭連著藍天白云。11月15日供暖季開始后,濟南市農村地區又有36.8萬戶告別“煙熏火燎”實現清潔取暖。“氣代煤”改造項目給村民帶來的不僅是生活上的便利,還有幸福感的提升,讓村里的黑鍋爐變成了漂亮的壁掛爐,洗澡、取暖、做飯大大方便的同時,還減少了大氣污染,改善了空氣質量。
      “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實現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為全社會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生態環境產品,是我們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生態環境共治共享理念的具體實踐”。這是濟南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侯翠榮經常強調的一句話。啟動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以來,濟南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積極開展燃煤、工業、移動源、揚塵及其他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綜合運用法律、規制、市場、科技、文化力量,統籌兼顧,精準施策,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根本遵循。
      靈活用好“兩大支撐”,提升“戰斗力”
      在濟南,藍天保衛戰的指揮中心是市大氣污染防治指揮部辦公室,由生態環境、發改、工信、商務、交通等20余個部門組成,負責全面統籌盤活全市各方力量。
      指揮部以《山東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作戰方案暨20132020年大氣污染防治規劃三期行動計劃(2018-2020年)》為作戰綱領,并結合濟南實際制定具體實施計劃。全市各級各部門聚力攻堅、克難求進,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要想打贏藍天保衛戰,光靠人的智慧還不夠。指揮藍天保衛戰的另外一個“智慧大腦”名叫濟南智慧環保綜合監管平臺,上邊共有1700個固定微站監控系統及300個出租車走航微站,“市級統一建設、統一部署,市、區縣、鎮街三級共用”。
      監管平臺建成了對污染源的監測預警、綜合分析、決策支持、環境監管、應急響應和公眾參與六大類應用,可全面掌握并動態監控全市的主要環境質量、污染排放和環境風險,并進行科學預測和靶向治理。
      每天,全市800余名環保專職網格員通過“智慧大腦”上的網格化環境監管平臺,開展日常工作。通過這個平臺,還能實現對區縣、街道藍天保衛戰戰果的定量考核、通報,保障全市網格化環境監管工作發揮實效。
      此外,濟南在全省首創企業用電量監控系統,通過監管平臺對企業治污設施運行情況、重污染應急減排措施落實情況進行動態監控、調度督辦。
      決戰決勝“四個戰場”,攻下“主陣地”
      濟南東部老工業區曾聚集了一批鋼鐵、化工類傳統產業,是全市重要的重工業基地。自2014年列入國家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以來,濟南認真謀劃、真抓實干,積極推動東部老工業區實現華麗轉身,提擋增速。
      隨著今年搬遷改造5家企業的年度任務完成,濟南自2018年以來已搬遷改造24家東部老工業區企業。
      在“優化產業結構”的分戰場上,精準發力——
      全面完成焦化和鋼鐵產能壓減任務;分類整治“散亂污”企業,2017年以來共完成7651家“散亂污”企業清理整治工作,其中清理取締類5805家,整改提升類1846家;扎實做好排污許可證核發,截至2020年10月底,已核發排污許可證2724張,變更1398張、延續82張,排污登記10203家;建立工業企業物料堆場編號管理制度;持續加快推進揮發性有機物(VOCs)深度治理,實施精細化管控,對排放量較大的企業逐家進行幫扶指導,推行“一企一策”整治提升。
      在“優化能源結構”的分戰場上,蹄疾步穩——
      強力推進冬季清潔取暖,2018年以來共完成城市縣城清潔取暖改造面積4116萬平方米、農村地區清潔取暖改造61.55萬戶,基本實現平原地區清潔取暖全覆蓋;深入推進全市燃煤鍋爐淘汰改造,2017年以來共淘汰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327臺,對全市94臺35蒸噸以上燃煤鍋爐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加大工業爐窯綜合整治,對全市2590臺工業爐窯建立基礎信息動態管控清單。
      在“優化運輸結構”的分戰場上,點面結合——
      實施機動車排放檢驗與維護(I/M)制度,形成排放檢驗與維修治理的閉環監管模式;加強排放檢驗監管力度,2018-2020年,機動車初檢合格率由90.89%提升至97.08%;不斷加大在用車路檢路查力度,采取遙感監測、常規檢測、污染控制裝置檢查等方式,在柴油貨車集中通行道路開展常態化路檢路查工作,嚴查超標排放、冒黑煙等各類違法違規行為;持續開展停放地監督抽測工作,對物流園、工業園、貨物集散地、公交場站等車輛停放集中的重點場所以及重點單位持續開展停放地監督抽測;嚴格柴油貨車通行管控,發布《濟南市人民政府關于禁止達不到國Ⅳ排放標準的重型柴油貨車通行的通告》《關于加強貨運車輛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通告》,有效減少其對主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持續推進老舊柴油車報廢更新補貼工作,2019年底,我市報廢老舊柴油車3.69萬輛,2020年又報廢老舊柴油貨車1163輛。
      加快推進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監管,劃定高排放機械禁用區域,禁止不達標機械在高排放禁用區和低排放控制區內使用,同時大力開展環保編碼登記,在省內率先啟動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編碼登記及遠程定位裝置安裝工作,核發環保號碼28155個,對17365臺工程機械實現了位置及使用狀態的實時監控。
      在“優化用地結構”的分戰場上,多管齊下——
      大力開展建綠透綠、裸土綠化等工作,全市建綠透綠面積共247.73萬平方米,完成裸土覆綠1530.76萬平方米,制定《濟南市城區山體綠化提升和山體公園建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處山體公園續建、27座山體綠化提升全部完成計劃建設任務;
      強化露天礦山綜合整治,對全市現有持證露天開采礦山逐一進行摸底排查,督促完成綠色礦山建設的礦山企業參照規范要求編制綠色礦山自評估報告,目前全市大中型礦山企業基本完成綠色礦山建設;
      大力推進揚塵綜合治理,實施土石方聯合審驗、屬地幫包、分類掛牌管理機制,在工地督查檢查、標準提升、處罰問責上持續加力,采取道路分級分類保潔方式,全面提升道路揚塵治理及精細化作業水平,主次干道機掃率、灑水沖刷率達到100%,城市和縣城主次干路深度保潔率達到90%以上;
      集中力量開展建筑垃圾運輸專項整治,有效解決渣土車堆高、拋撒、揚塵問題,開展全市建筑垃圾運輸企業年度復核工作,規范建筑垃圾運輸車輛;
      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利用無人機航拍、地理信息、計算機技術和管理平臺等科技手段開展秸稈禁燒現場巡查,提高監管效能,自2018年以來,全市未出現大面積秸稈焚燒影響空氣質量現象。同時,積極拓寬秸稈利用渠道,延伸產業鏈條,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
      強化氨排放控制,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增施有機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到年底,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和農藥利用率預計將達到40%以上,全市共有1001個畜禽規模養殖場,均配套建設了糞污處理設施并正常運行,配建率達到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9%。
      決戰決勝藍天保衛戰到了最后的關鍵期,濟南將繼續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高質量發展不動搖、鐵腕治氣不動搖、維護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不動搖,方向不變、力度不減,不斷延伸深度、拓展廣度,科學確定主要目標和任務,繼續打好藍天保衛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為“十四五”工作起好步、開好局,為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作出新的生態貢獻。
    編輯:時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