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務院批復《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實施方案》,濟南正快馬加鞭推進各項工作,繼雄安新區之后,全國第二個起步區——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正在從藍圖走向現實。
從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到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以下簡稱“起步區”),就名稱而言,除了由“先行”到“起步”這一“變”,也有“不變”——“新舊動能轉換”。這意味著,作為濟南未來希望之城,起步區依然肩負著新舊動能轉換的重任。作為舉全市之力打造的區域,起步區如何為山東高質量發展蹚出一條路子,為黃河流域乃至全國新舊動能轉換作出示范?濟南正勠力而為。
新舊動能轉換迎來更大推力
作為等待藍圖落筆的“一張白紙”,無論是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還是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濟南給予的都是“舉全市之力打造”的厚愛。從先行區到起步區,就新舊動能轉換而言,起步區可謂濟南“破題”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載體。
2017年,山東即提出新舊動能轉換。2018年1月,國務院批準山東建設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作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三核之一,近3年,濟南在這方面交出了怎樣的答卷?
從山東16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來看,近3年,濟南已連續兩年獲得新舊動能轉換專項考核第一,可謂實現了《濟南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的“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初見成效”的目標。
去年濟南躋身萬億俱樂部,3年間GDP增加了2938.94億元。放眼全省和全國20強城市,去年濟南GDP增加值貢獻量占全省的1/6,增速與貢獻率均列全省第一,增速列全國20強城市第1位。從發展質量來看,濟南的能源消費更加低碳清潔,去年規模以上工業煤炭消費比上年減少253.7萬噸。節能降耗成效顯著,萬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7.5%。
對于這樣的成績,山東大學教授余東華認為,要看到背后艱難、不容易的地方,這說明濟南新舊動能轉換、產業結構升級、城市發展潛力等都做得比較好。
在不少專家看來,“新舊動能轉換”包括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產業引進。從近3年的發展來看,濟南不斷“騰籠換鳥”,關停“散亂污”企業7600余家,小鴨、輕騎、康巴絲等老企業蝶變重生。比如,濟鋼的搬遷,濟南可謂“壯士斷腕”,1200萬噸鋼鐵產能全部退出,釋放濟鋼原址及擴展區17萬畝產業升級空間。無鋼的濟鋼,陸續導入空天信息產業,多元產業齊頭并進,去年產值已接近鋼鐵主業關停前的水平,可謂實現華麗轉身。
這只是濟南“騰籠換鳥 鳳凰涅槃”的縮影。與此同時,濟南的新動能正崛起成勢。“四新”經濟占經濟總量比重超過40%,保持全省領先水平。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占GDP比重已達42%。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由2017年的1074家增加至2020年的3029家,產值在規上工業增加值中所占比例從2017年的45.15%增加至去年的55.29%。高技術制造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去年也已達51.2%,成為帶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不少專家認為,起步區獲批,濟南新舊動能轉換有了更有力的支撐,不僅有省市共建,更擁有了國家層面的支持,推力更大了。
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董彥嶺認為,在去年比較困難的情況下,濟南經濟發展成績比較亮眼,高新技術產業在發展中的優勢體現出來了,在濟南GDP中規模以上工業占比較高,體現了濟南市本身發展的特點,是在結構調整中實現的增長。“這幾年,濟南發展勢頭和新舊動能轉換勢頭非常好。乘著起步區獲批的東風,濟南的發展更會躍進。”董彥嶺說。
新經濟與生態保護融合發展
在三年初見成效之際,濟南迎來起步區的發展機遇,面臨的是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的又一個目標。
在《規劃》中,濟南被賦予“新舊動能轉換主引擎”“新舊動能轉換先行者”“新興產業發展的排頭兵”“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創新驅動發展的領航區”“區域開放合作的新高地”等定位。
而這些也多是濟南對起步區的期待。從《中共濟南市委關于制定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來看,濟南將起步區定位為“先行先試”“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區域性自主創新高地”“區域協作共同體”等。
從起步區目前發展來看,在濟南相關部門負責人看來,載體的引擎作用尚未充分發揮,仍需一定的時間。
在起步區獲批之前,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通過3年多的運營,積極招引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產業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項目。截至目前,該片區已進駐世界500強企業16家,簽約項目78個,總投資2263億元。
近日到起步區探訪,中科新經濟科創園、山東黃河數字經濟產業園、國際會展中心等重點項目已初現“雄姿”。3年前,這些區域多為莊稼地;現如今,中科新經濟科創園已落地濟南先進動力研究所、計算所泛在智能研究院、濟南中科核技術研究院等中科院三大院所以及輕型燃氣輪機試驗示范中心、徐建中院士工作站。全國首個20兆瓦燃氣輪機項目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并已簽出第一單。按照計劃,該項目今年將實現園區運營。未來,這里將成為黃河流域科技成果轉化的新高地。數字經濟產業園首開區已建成運營、二期竣工,集聚包括京東、黃河大數據中心、山東省可信云院士工作站等200余家企業,預計年產值達10億元……
從公開信息來看,起步區面積相當大,比現在濟南的建成區面積還要大,相當于再造一個新濟南。面積之大,也意味著潛力之大。
“濟南的新舊動能轉換已初見成效,進入顯亮點、塑優勢、出經驗的新階段,需要把握經濟社會和科技產業發展的大趨勢,將‘四新’經濟與生態保護相融合,在未來產業培育以及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前實現等方面,帶動黃河流域走在全國前列,貢獻成功經驗。”余東華說,起步區是引領區、示范區和樣板區,需要在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方面出實招,盡快推動建設取得實效。
而從起步區和濟南整體發展來看,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下,濟南正緊鑼密鼓推動經濟與生態融合發展。
專家期待“步子再大點”
按照《規劃》,到2028年,濟南要營造出能力強、動力足、潛力大的新舊動能轉換良好生態,城市競爭力躍升至全國同類城市前列。隨著起步區獲批,原來先行區的任務就落在了起步區身上,起步區將被打造為全國新舊動能轉換核心增長極。到2035年,綠色智慧、動能強勁、活力迸發的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基本建成。
“從去年看,濟南人才吸引力排名和政商關系的排名都比較靠前,說明市場對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取得的成績是肯定的?,F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還面臨一定壓力,但整個勢頭很好,大有期待。”董彥嶺說,起步區是“一張白紙”,需要快速高質地去充實產業內容。
濟南社科院學術顧問、研究員馬黎明認為,濟南的新舊動能轉換步伐可再快些,促進工業往價值鏈高端環節提升,這是濟南作為省會、都市圈、城市群的龍頭城市的潛在優勢。“可在起步區引進高質量大學,不僅形成產業發展的氛圍,也形成科研發展的氛圍,這樣能帶動城市發展。在區域戰略上,可加強與北京、上海、鄭州、西安、青島等城市與城市、都市圈與都市圈之間的協調與配合。”
“體制機制創新方面,濟南已做了不少。起步區成為國家級新區,在這方面,步子可再大點,膽子更大些,平常發展中的瓶頸可大膽突破或爭取國家政策,形成比較重量級的、突破性的制度創新。”董彥嶺說,當前區域競爭的形勢在加劇,越是先行一步,未來聚集資源和產業的能級就越強,在這方面,起步區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