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G應用普及,工業強市和強省會戰略的實施,濟南對產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旨在培養產業人才的平臺在政府推動下應運而生,將企業人才需求和培訓機構提供的人才精準匹配,聚勢賦能濟南工業強市和強省會建設。
濟南提出“工業強市”戰略,不是簡單增加傳統制造企業數量,做大產品數量和總產值。
目前,5G商用正在各行業展開,將深刻改變傳統制造業形態和生產方式。智能制造到來,“智造濟南”應運而生。
新時代呼喚新人才作為支撐,濟南正在搭建產業人才培養和賦能平臺。
5G改變產業 人才缺口持續放大
如今,華為公司已成為科技創新的代表。在日前舉行的濟南市產業人才培養和賦能平臺啟動活動中,華為教育事業部相關負責人趙爽表示,目前華為有19.4萬名員工,其中研發人員9.6萬名,占將近一半。
4G改變生活,5G改變世界。隨著5G應用于多個行業以及數字中國建設,全社會對數字人才需求越來越大。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5G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顯示,建設數字中國,數字化人才缺口持續放大,人才培養挑戰持續加大。
據測算,5G商用后創造的直接就業機會快速增長,2020年為54萬,2025年預計為350萬,2030年為800萬。原因不難理解,5G以前,移動通信技術只是改變生活,更多人應用只是消費;5G到來后,更多應用于產業,需要人才研發。
體現在濟南,2020年,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產業規模均達4000億級,兩大優勢主導產業要加速崛起、相互賦能,成為工業強市的重要支撐,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兩端都需要人才。產業規模均達到1500億級的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亦是如此。
日前印發的《濟南市工業和信息化“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加快建設智能經濟強市和數字先鋒城市,打造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兩個萬億級產業高地,有效支撐工業營業收入突破萬億級,形成“2+1”三個萬億級產業發展體系。這些目標實現亟需大量人才。
互聯網人才學歷偏低 要再培訓
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發展,都需要大量人才,那么濟南現在人才培養和儲備情況怎么樣呢?日前,國家統計局濟南調查隊就目前依托于互聯網平臺的就業形態展開調研,結果發現,互聯網行業整體受教育水平不高,且大多是消費應用層面。
商品交易在受訪者主要從事的業務類別中占比最高。按照受訪者從事業務類別來分,商品交易占32.2%,金融服務占1.0%,用車服務占24.0%,物流服務占21.9%,生活服務14.6%,知識、技能、娛樂、廣告等服務占6.3%。占比較高的商品交易、物流服務、用車服務、生活服務等業務技術含量低,尤其是用車服務,只需要掌握開車這項生活基本技能,對學歷、年齡沒有過高要求。
從受訪者學歷來看,七成以上就業者為低學歷勞動者。調研顯示,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教育)及以下低學歷人員占全部調研人群的74.0%;大學專科(高等職業教育)及以上高學歷人員占26.0%,低學歷勞動者占比遠高于高學歷勞動者。
互聯網作為一個新興行業,發展速度很快,技術迭代速度更快,對人才再學習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華為提供的數據顯示,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數據爆發式增長,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半衰期已經縮短為2.5-5年,平均4.5年面臨技能更新。這意味著,大一學的知識,大四可能就過時了。
這需要再教育、再培訓,只有培養出足以支撐產業轉型發展的人才,才能為經濟轉型提供保障。濟南市工信局黨組書記、局長汲佩德表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產業人才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對濟南而言,產業人才隊伍是加快建設工業強市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加強產業人才隊伍建設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搭建供需平臺 打通堵點痛點難點
目前人才培訓存在問題。“企業有什么人才需求,培訓機構并不十分了解。”汲佩德說,一方面是企業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則是培訓機構與企業現實需求出現脫節。主要原因還是產業轉型升級太快,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特別是產業加快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的新趨勢,以及高端、智能、綠色發展的新要求,對人才的需求日新月異,按照傳統培養方式很難適應企業的現實需求。
只有打通人才需求與供給的堵點、痛點和難點,才能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和創新鏈有效銜接。在此背景下,濟南啟動產業人才培養和賦能平臺,將企業人才需求與培訓機構或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供的人才培養業務對接,實現訂單式精準匹配。企業缺什么樣的人才,平臺就開展相應的訂單式培養。同時,進行需求分析,比如說在某個時期內某類人才緊缺,平臺可以根據這一需求調整,建設短平快的培養模式。
濟南產業人才培養和賦能平臺運行后,預計每年為濟南市先進制造和數字產業精準培養1萬名以上產業人才,每年為超過100家企業提供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數字化轉型服務,加快打造全國第一家國家級產業人才創新基地,5年內形成百萬級產業人才培養賦能數字化平臺,為工業強市建設提供充足的高素質產業人才。
培育“專精特新”人才 促進產教融合
對于剛啟動的濟南市產業人才培養和賦能平臺,汲佩德提出了希望要求。他表示,平臺要準確把握好自身定位,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如何提供有效供給,進行深入研究和系統謀劃。要在培養“專精特新”人才上狠下功夫。要突出“專”,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崗位專業人才需求,設置專業課程。要突出“精”,圍繞濟南市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精品鋼與先進材料四大主導支柱產業需求,推動產業人才供給與企業發展需求實現精準匹配。
汲佩德說,要突出“特”,聚焦“高精尖缺”導向,對特殊人才開辟專門引進渠道,強化高層次人才培育支持,培養集聚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要突出“新”,聚焦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發展方向,聚焦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提升產業人才創新能力和水平。
要在產教融合創新發展上狠下功夫。要積極探索產教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充分運用各種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方式方法、保障機制,深化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積極探索“訂單班”“學徒制”等產業人才培養新路徑,加快構建適合濟南產業發展需要的產業人才供應鏈,打造具有濟南特色的、強力賦能工業強市和強省會建設的產業人才培養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