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上午,在山東省十三屆人大七次會議第二場新聞發布會上,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有關負責人圍繞新舊動能轉換、工業經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財政保障等各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建立省級重大產業項目專項儲備庫,省級統籌新增能耗、土地指標予以優先支持
今年是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之年,山東將聚焦“十強”產業,以總投資2.1萬億元的1409個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項目為主抓手,堅持高效率推進、高質量實施、高效能服務,奮力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
省發改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王棟說,我省將狠抓政策集成支持,突出抓好今年第一批政策清單的宣傳解讀、落地見效,在高質量項目謀劃招引、企業核心技術突破、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培育、綠色低碳發展上形成全方位激勵引導和撬動激活效應。同時,狠抓要素精準保障,針對“兩高”行業項目,嚴格“四個區分”“五個減量替代”要求,全面落實《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的若干措施》;建立省級重大產業項目專項儲備庫,對入庫項目開通綠色通道,省級統籌新增能耗、土地指標予以優先支持。
此外,還將狠抓項目落地見效,結合春節后項目集中開工活動,加快辦理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項目審批核準、用地環評、施工許可等手續,加快專項債券發行和資金撥付進度,確保實現一季度項目建設早開工、經濟運行“開門紅”。
篩選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等10條重點產業鏈,加快打造3—5條世界級產業鏈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安文建表示,今年,全省工信系統將全力穩定工業經濟增長。推動出臺金融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動態謀劃實施“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全面實施《山東省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條例》,開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助力中小微企業紓困解難、健康發展。
同時,更高水平用好“鏈長制”工作機制,在現有42條產業鏈中,篩選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等10條重點產業鏈;優化完善省市一體化聯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機制,突出策劃重點項目、加強雙招雙引、提升創新能力、推進數字賦能,針對性推動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卡位入鏈,加快打造3—5條世界級產業鏈。
線下方面,將聚焦紡織服裝、輕工、機械等產業,高水平舉辦一批賽事和展會,展示“好品山東造”。線上方面,將扎實開展“山東制造·網行天下”系列活動,會同各市圍繞優勢產品策劃一批線上展洽活動。
今年將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2700億元以上,力爭新開濟南至微山等17個高速項目
作為落實穩中求進總基調的重頭戲,今年山東要實施基礎設施“七網”行動。其中,綜合立體交通網方面,力爭新開工雄商高鐵山東段等3個高鐵項目、濟南至微山等17個高速項目、濟南機場二期改擴建等2個機場項目,建成黃臺聯絡線等2個高鐵項目、濟南至高青等5個高速項目,確保全年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2700億元以上。
現代物流網方面,突出抓好5個國家物流樞紐、2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加快推進陸海空一體化多式聯運中心建設,搭建全省統一的城鄉物流公共服務平臺,布局建設一批直營連鎖超市、加工配送中心、鄉鎮商貿中心。
能源保障網方面,加快推進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魯北鹽堿灘涂地風光儲一體化、海陽核電二期、天然氣環網等重大工程,集中開工建設一批海上風電項目,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6700萬千瓦以上,在運在建天然氣管道里程達到9000公里。
市政公用設施網方面,新改建城市道路1200公里,新建城市綠道500公里以上,新建公共停車位3.5萬個;完成城市老化燃氣管道更新450公里;整縣制推進雨污合流管網和黑臭水體清零,全年完成30%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
現代水網方面,加快推進煙臺老嵐、濟南太平、青島官路等水庫和重點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推進南四湖退圩還湖和水資源利用北調、東平湖老湖區分區運用及洪水南排工程,基本完成小清河復航主體工程,確保全年完成水利投資500億元以上。
新型基礎設施網方面,實施5G和固定網絡“雙千兆”工程,累計建成并開通5G基站16萬個;開展數字中心提質增量行動,建好濟南、青島兩個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數據中心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達到20個以上。
農村基礎設施網方面,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新改建農村公路1萬公里,農村公路縣鄉道三級及以上占比達到54%,農村公路通達所有行政村和農村新型社區;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年底前農村家庭基本具備百兆以上接入能力。
財政將籌措1633.7億元保障擴需求“十大行動”,涉及工業技改提級、養老托育拓展等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實施擴需求“十大行動”,省級預算對此如何保障?省財政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崔宗濤表示,省財政將支持“十大行動”作為今年預算安排的重點,多渠道籌措資金1633.7億元,切實加大支出強度、創新財政政策、優化投入方式,增強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協調拉動作用。
其中,安排800億元,支持基礎設施“七網”行動。安排245.5億元,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行動,重點支持城鎮老舊小區和棚戶區改造,推動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實施雨污合流管網改造獎補政策。安排125.9億元,支持綠色低碳轉型行動,重點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獎補機制,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展采煤塌陷地和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
同時,安排31.5億元,支持工業技改提級行動,重點支持高耗能行業結構調整,通過“技改專項貸”等一系列政策,推進“萬項萬企”“百園技改”計劃。安排21.5億元,支持數字賦能增效行動。安排39.1億元,支持傳統消費升級行動,支持城市智慧商圈改造提升,推進老字號創新發展,促進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消費。安排4.7億元,支持新興消費擴容行動,重點支持做強首店首發經濟,啟動新零售“百千萬”工程,支持精品旅游產業發展,發放文化和旅游消費券。安排270.5億元,支持養老托育拓展行動。安排17.7億元,支持外貿固穩提質行動。安排77.3億元,支持公共安全提升行動,重點支持省級救災物資儲備中心庫、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區域醫療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強糧食、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和應急救援裝備配備,提升應急救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