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濟南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1月20日上午,濟南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召開,就《關于進一步支持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相關情況進行介紹解讀。
《若干政策措施》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相統一,聚焦發展目標再提升、發展導向再明確、保障措施再強化,制定了11條政策措施,總的架構可以概括為“明確一個總目標、突出‘六化’發展導向、強化四類保障”。
提前一年超額完成既定目標任務
2020年,市委印發的《關于加快建設工業強市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2年市級以上專精特新、單項冠軍企業、瞪羚、獨角獸企業總數達到2000家。
通過近幾年有力的政策促動,目前我市已累計培育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14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5家,獨角獸企業6家,省十強產業集群領軍企業10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分別達到950家、257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和瞪羚企業分別達到1268家、499家,總量已經達到3039家,提前一年超額完成既定目標任務。
到2025年累計培育優質企業總量4670家
此次《若干政策措施》,在工業強市企業培育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分類細化提升,提出到2025年,累計培育市級專精特新企業2000家以上、市級瞪羚企業1000家以上、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0家以上、省級瞪羚企業500家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家以上、單項冠軍企業(產品)100家、領航企業10家左右、獨角獸企業10家,優質企業總量將達到4670家,持續增強我市中小企業發展的韌勁和活力,體現了“走在前”的目標要求和“強省會”的責任擔當。
支持濟南人工智能島等9個特色載體建設
《若干政策措施》明確,以支持企業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綠色化、融通化“六化”發展為導向,強化政策統籌、上下統籌、效果統籌,對標國家、省層面新部署、新政策、新要求,對企業呼聲較高的政策盲點進行有效覆蓋,對部分現有政策條款進行了優化提升。
在企業服務方面,提出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云帆計劃”、知識產權強企培訓計劃、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行動計劃、落實稅收服務“春雨潤苗”專項行動等17個專項舉措;在綠色發展方面,從項目、產品、工廠、園區四個維度大幅更新支持企業綠色低碳安全發展相關政策措施;在特色發展方面,提出支持濟南人工智能島、智能傳感器產業園、信創基礎軟件產業示范基地、能源互聯網產業集聚區等9個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特色載體建設,大力培育優勢特色產業生態;在創新發展方面,提出加大對7類創新平臺的支持力度,加大“首臺套”“首批次”應用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培育技術經紀人隊伍,支持企業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組織開展“濟南造·全球行”優質產品出海行動
針對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缺市場、缺資金、缺人才”等問題,濟南提出加大供需對接、產融結合、產教融合和平臺載體四類政策保障力度,優化企業發展環境。
在供需對接方面,深入開展智能化技改、工業互聯網、5G、人工智能等牽手行動,加快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步伐;組織開展“濟南造·全球行”優質產品出海行動,支持行業協會、產業聯盟、龍頭骨干企業搭建重點行業產業鏈、供需對接平臺,助力企業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在產融結合方面,提出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信用貸款投放,對擬上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分類指導、精準培育、投融資對接,提高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的能力;優化并落實提升企業上市、融資、私募股權基金發展等扶持政策。在產教融合方面,提出鼓勵產教融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支持企業與高校聯合建設現代產業學院,不斷完善中小企業職稱申報兜底機制,擴大職稱社會化申報范圍,為中小企業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提供綠色通道。在平臺載體方面,提出對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進行定期績效評價,并按績效給予相應獎勵;支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和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定制專屬服務包,提供管理、培訓、融資等一攬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