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府網站公布了《濟南市公共法律服務促進辦法(征求意見稿)》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截至時間為2023年7月21日。根據《征求意見稿》,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包括實體平臺、熱線平臺、網絡平臺和能動平臺。其中,能動平臺是我市特色,我市首次擬以立法形式將能動平臺固化下來。
《征求意見稿》所稱公共法律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為滿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基本法律服務需求而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務設施、服務產品、服務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服務。
根據《征求意見稿》,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包括實體平臺、熱線平臺、網絡平臺和能動平臺。實體平臺可以引入律師、公證、司法鑒定、行業專業調解等服務,通過整合資源,實現各類別公共法律服務集中進駐,提供窗口化、綜合性、一站式法律服務。
熱線平臺由市司法行政部門統一建設和管理,提供法律咨詢、信息查詢、法律事務辦理指引等服務。熱線平臺可以拓展服務領域,將線上糾紛引導至線下調解。熱線平臺可以前移服務職能,總結熱線咨詢中常見法律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普法宣傳。
網絡平臺運用“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模式,整合律師、公證、司法鑒定、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務資源,提供法律咨詢、信息查詢、在線辦理(申請)、法治宣傳教育等無償法律服務。市、區縣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網絡平臺日常監督管理。
能動平臺包含“公共法律服務便民直通車”等設施,由市、區縣司法行政部門統一建設管理,并鼓勵法律服務機構參與,提供法治宣傳教育、法律咨詢、調解、法律事務辦理指引等無償法律服務。
《征求意見稿》提出,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包括市、區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分中心)、鎮(街)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和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等。市、區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分中心)無償提供以下法律服務:法治宣傳教育、法律咨詢、法律查詢、信息查詢、法律援助、調解、行政復議等服務;律師辯護、律師代理、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代理、公證、司法鑒定、仲裁等法律事務辦理指引服務等。
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無償提供以下法律服務:法治宣傳教育、法律咨詢、調解等服務,協助辦理法律援助手續;律師辯護、律師代理、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代理、公證、司法鑒定、仲裁等法律事務辦理指引服務;組織協調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和村(社區)法律顧問為村(居)民提供法律服務;其他無償法律服務。
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主要提供法治宣傳教育、法律咨詢、人民調解等無償法律服務。
《征求意見稿》提出,加強涉外法律服務能力建設,培養一批在業務領域、服務能力方面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涉外法律服務機構。加強與港澳和境外律師事務所建立聯營或業務協作,鼓勵本市律所在境外設立辦事、分支機構。鼓勵聚合優質法律服務資源,打造中央法務區,引進高端法律服務機構,形成現代化法律服務集聚區,打造一流法律服務高地。
鼓勵提供公共法律服務的單位,將低收入群體、殘疾人、農民工、老年人、未成年人、單親困難家庭等特殊群體和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及其他優撫對象作為重點服務對象,開通優先辦理“綠色通道”,減收、免收服務費用。
鼓勵下列人員依法提供公共法律志愿服務:律師、公證員、司法鑒定人、仲裁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從事法學教育、研究工作的在職和離退休人員;高等院校法學專業學生;具有法學專業知識背景或者從事法律實務工作,適合從事公共法律志愿服務的其他人員。符合志愿服務條件的公共法律服務,按照有關規定錄入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給予相應保障和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