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行政審批與監督管理協同聯動規定》已于10月1日起正式實施。10月9日上午,記者在濟南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規定》是國內首部規范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模式下審管聯動的地方性法規,也是濟南進一步豐富地方立法形式,采用“小切口”“小快靈”立法的又一次創新實踐,充分發揮了地方立法的探索性功能。
近年來,我市積極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發揮體制機制優勢,聚焦系統集成、協同高效,不斷深化“極簡審批”,聚力打造“在泉城·全辦成”政務服務品牌,將資源整合的優勢轉化為系統集成的優勢,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撬動政府自身深層次結構性變革,推動了“放管服”改革落地落實,全市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政府治理能力不斷提升,企業群眾的體驗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持續攀升。同時,在實踐中也發現,審批權與監管權分離后,客觀上存在行政審批與監督管理銜接不到位、協同不順暢以及機制不健全等突出問題,亟待通過立法建立完善審管協同聯動機制,明晰審管權責邊界,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供制度支撐。為此,市人大常委會制定出臺《濟南市行政審批與監督管理協同聯動規定》,依法規范濟南市行政審批管理的各環節和全流程,為濟南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規定》中明確監督管理部門是負責對劃轉行政審批事項進行行政審批的事前事中事后監督管理的行業管理部門和跨領域跨部門綜合行政執法部門,進一步明確了行業管理部門與跨領域跨部門綜合行政執法部門的職能定位。在審管互動基礎上,延伸到執法環節,建立健全審批、監管、執法高效銜接機制,實現閉環管理,強調緊密銜接,壓實行政審批服務部門、行業管理部門和綜合執法部門協同聯動責任。
《規定》在制度設計上明確市、區縣政府建立行政審批與監督管理協同聯動會商機制;完善“推送即認領”工作制度,行業管理、行政執法檢查、行政處罰等信息互認共享,建立信息互通共享和雙向反饋機制;行業管理部門會同綜合執法部門開展聯動執法;建立工作函告機制,審管雙方可以采取函告方式溝通情況、事項核查等,涉及部門函告或者處理期限全部為三個工作日。
《規定》嚴格遵循“誰審批誰負責,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進一步明晰審管職責邊界事項調整程序;對行政審批事項實施規定不明確的,由行業管理部門會同行政審批服務部門依法制定實施規范;涉及行政審批與監督管理職責的,及時告知公布實施的相關事項,通知相關方參加業務培訓;聯辦事項涉及多個監督管理部門的,由承擔主要監督管理責任的部門組織實施聯合檢查;行政執法監督部門依托數字化監督管理平臺,對行政審批與監督管理協同聯動情況進行監督等。
此外,《規定》作出對行政管理相對人的權利保護條款,明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行政審批服務部門和監督管理部門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投訴和舉報的規定。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規定》,發揮行政審批與監督管理協同聯動作用,提升行政管理效能,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將繼續完善制度機制,強化審前政策互通,實現制度協同,強化審中業務互助,實現職責協同,強化審后全面聯動,實現管理協同,強化數字化支撐,實現信息互通,凝聚審管執合力。
按照“誰審批誰負責,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市場監管部門將立足職能認真落實執行《規定》,對市場監管部門涉及的審管分離事項進行規范梳理,與行政審批服務部門會商研究,形成職責邊界清單,壓實責任鏈條,發揮各自職能優勢,提高處置效率和行政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