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府印發了《關于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實施方案》。到2025年,全市計量體系和能力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建成滿足全市經濟發展要求的現代先進測量體系,計量科技創新能力、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提升,部分領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計量在科技創新、基礎保障、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等領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協同推進計量工作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
其中,新建2個以上省級計量專業技術委員會,完成科研項目15項,主導或參與制(修)訂計量技術規范15項以上。全市新建和升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100項以上,強制檢定項目建標覆蓋率達到90%以上,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滿足社會量值傳遞溯源需求達到95%以上。重點服務200家以上先進制造業企業,引導發展10家以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傳感器、儀器儀表、高端裝備制造、標準物質生產單位,培育5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行業領軍企業。推進誠信計量體系建設,培養400家以上誠信計量示范單位。
探索醫用手術機器人安全性、可靠性評價方法
《實施方案》提出,強化應用支撐,服務經濟社會重點領域。在服務先進制造業方面,在線檢測領域完善使用中機床、激光設備的在線測試方法,協助制造領域企業實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實現加工、在線測量、數據采集分析、實時補償的閉環;智能裝備領域開展機器人定位與姿態、人機協同、信息安全等關鍵領域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梳理和評估增材制造領域計量測試技術難題;數字化智能化領域制定數字量具、信息化計量器具配備和使用管理辦法,推進數控儀器設備軟件溯源和評測方法研究,規范計量數據的溯源途徑和技術方法,保障數字領域計量量值的單位統一、準確可靠。
在服務企業高質量發展方面,適應計量工作數字化、量子化發展趨勢,建設高精度激光干涉比長系統、國家氫能裝備計量測試重點實驗室等重點工程,提升濟南在國家量值傳遞體系中的位次。加快生物醫藥領域計量溯源能力建設,完善醫用模體校準體系,研究醫療器械檢驗設備測試方法,探索醫用手術機器人安全性、可靠性評價方法,助力濟南國際醫學中心建設。推動成立產業聯盟,解決行業內急需解決的校準測量問題。推進專用測量設備研發,補充量規卡規等快速檢具的溯源方法。
在服務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碳計量領域,開展碳計量關鍵技術研究,為碳計量數據質量評價提供理論支撐;進行碳計量方法研究,對碳排放量的在線監測方法與燃料端核算方法開展差異化研究。新能源領域,完善氫能計量體系,開展氫能產業量值溯源與測量系統現狀及路徑研究,聚焦氫能關鍵技術領域,研發氫氣中雜質標準物質,研究儲氫長管拖車運輸方式中氫氣質量的測量方法,探索加氫機、卸氫柱的計量校準方法。
在服務大眾健康與安全方面,聚焦“健康城市”建設,進一步完善醫療健康領域計量服務體系,圍繞疾病防控、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康復理療設備、營養與保健食品等開展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加強中小學教室照明、體育設施和器材計量技術研究及測試服務,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加快計量基礎能力建設,實現民生領域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等強制檢定項目全覆蓋。
在服務數字濟南建設方面,圍繞建設數字濟南目標任務,在智能制造、能源資源、生命健康、社會治理領域建立計量數據庫,推廣數字證書,優化各領域計量數據庫的歸集共享。推動建設計量數據應用基地,服務人工智能島、量子谷、北斗新時空產業園等平臺的數字產業新載體建設,鼓勵企業建設智能車間、工廠、園區,形成一批全鏈條數字化應用場景。
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提升“綠色農業”“工廠化農業”等現代農業中農機、化肥、農藥等農資生產的計量測試水平,保障農產品安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推進農村用水、用能、用氣智能化建設,利用智能終端,服務農村生活和生產能源資源管理,提供“取、供、用、排”環節計量支撐。
構建黃河流域計量發展一體化平臺
《實施方案》提出,加強基礎建設,賦能區域高質量發展。實施計量標準能力提升工程,圍繞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碳計量和區域經濟發展,加強高溫、低溫、流量、高壓、大空間測量等領域的計量科學研究,推進各類計量標準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
持續加強計量技術機構體系和能力建設,推進計量技術機構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健全以法定計量技術機構為主體、行業主管部門專業計量技術機構和社會服務機構為補充的計量技術機構體系框架,確保履行法定職責和激發市場活力相統一。支持電力、建筑、氣象等專業計量技術機構建設,鼓勵開展專用計量技術和方法研究,不斷滿足行業內多樣化、個性化計量需求。
開展計量專業技術人才提升行動,建設計量專業技術人員實訓基地,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技術開發中心人才聚集作用,暢通計量人才供給渠道。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創新崗位設置,建立首席計量師、首席工程師、首席研究員等聘任制度。加快推進注冊計量師制度實施,逐步提高計量技術機構中注冊計量師比例。
加強企業計量檢測能力和保障體系建設,鼓勵企業加強測量投入,合理配備測量設備,實現對生產過程的精確控制和計量檢測數據的有效應用。鼓勵社會各方加強對企業計量發展的資金投入和支持,按規定落實企業新購置計量器具相關稅收優惠政策。
打造“光明計量進校園”“計量大講堂”“健康計量進社區”等計量專業科普品牌活動,豐富青少年計量知識,提升公眾對計量的認知度和參與度。
健全協同發展機制,構建黃河流域計量發展一體化平臺,以沿黃城市群計量技術機構聯盟為基礎,建立協商互認、交流合作、技術會商工作機制,在計量技術規范互認、計量考評專家庫共建、開展計量比對、組織技術比武、提升環境監測等生態保護計量保障能力、促進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等方面開展合作,為企業在沿黃城市投資和生產提供更加便捷優質的服務。服務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智能檢測產業園建設,推動計量數據共享共用,助力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行模式推廣應用。
全面推廣數字計量證書
《實施方案》提出,深化技術研究,優化計量科技創新生態。強化物聯網計量技術研究,建立數據采集檢測平臺,成立計量數據分析中心,規范計量溯源鏈,防控計量數據風險。圍繞國家“量子度量衡”計劃,跟蹤量子傳感、量子精密測量及嵌入式、芯片級、小型化計量標準等量子計量前沿技術,推動量值傳遞數字化、量子化、扁平化。探索建立計量數字化模型,加強智能化計量檢測技術研究,強化智能檢測等技術方法和計量儀器設備的研究與開發,增強快速檢測能力。
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新能源、健康醫療等領域推動計量數字化轉型,促進跨行業、跨領域計量數據融合、共享與應用。順應數字化轉型需求,全面推廣數字計量證書,提高計量檢測信息化水平。鼓勵行業龍頭企業、駐濟高校、技術機構、科研院所加大對標準物質的研發投入力度,支持公益性標準物質推廣應用。
《實施方案》提出,完善監督管理,優化市場計量環境。探索搭建集監管、服務、惠企、大數據分析等為一體的全生態計量工作平臺,以國家e-CQS平臺強檢計量器具大數據資源為切入口,建立民生計量數據庫,逐步實現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貿易結算、醫療衛生等民生計量器具可查、可看、可追溯。利用工業互聯網技術對計量器具數據進行解析,打造區域計量“數字孿生”,為企業提質增效、城市智慧發展提供可靠、真實的計量數據支持。
聚焦集貿市場、加油站、商場、超市、眼鏡店、醫療機構等重點領域,以及供氣、供熱、供電等基礎民生計量行業,加強計量監督管理。強化對定量包裝商品生產企業的計量監管,持續開展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計量監督專項檢查,提升定量包裝商品生產企業計量保證能力。
加強對用能單位能源資源計量器具配備和強制檢定監管,依法開展能源資源計量審查,組織開展能源計量示范活動,建立完善配套激勵措施。建立市場主體計量信用記錄,培育誠信計量示范單位,推進計量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落實,發揮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