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民營企業家的高瞻遠矚、奮力拼搏。3月1日,濟南市政府新聞辦召開“追求高質量發展 弘揚企業家精神”濟南市民營企業家系列記者見面會(“專精特新”民營企業家代表專場),邀請山東銀豐納米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可彬,山東歐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世鵬,伊萊特數字化生產智慧中心總經理張立,分享他們在濟南這片發展熱土上奮斗拼搏,和民營企業共同成長的創業故事。
營收突破10億元 致力于將產品做精做細
2005年,留學歸國后,謝可彬創立了山東銀豐納米新材料公司。2009年,該公司正式入駐濟南新材料產業園區,當時企業的經營規模不大,年產值3000萬元左右。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近兩年,企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先后在內蒙古、新疆成立了兩個分公司,2023年營業收入突破10億元。
據了解,公司主營產品為工業硅顆粒和硅溶膠兩大系列的產品。其中,工業硅顆粒產品主要應用在太陽能新能源領域,順應國家“碳中和”發展方向要求,與保利協信集團、通威集團、新希望集團等大型企業合作,同時,產品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硅溶膠系列產品作為納米級的新材料主要應用在半導體材料、藍寶石拋光、電子封裝、涂料等行業。
為實現自主研發,該公司成立了獨立的產品研發中心,不斷加強與山東大學等著名院校合作。
發布會上,謝可彬表示,公司的主導產品硅溶膠材料是納米級新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端新材料產業鏈的關鍵新材料。應用于半導體、電子封裝、無機涂料、汽車尾氣處理方面,涵蓋新能源、集成電路、電子元件等領域,其中,電子元件方面的應用可助力半導體芯片領域的發展。目前,公司主要做中高端的硅溶膠產品,在中端產品市場上已經可以逐步取代日本、美國的產品,接下來,公司將找準行業標桿,在高端市場持續努力,把產品做精、做細。
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生存發展的土壤,環境優則企業強。
謝可彬在發布會上說,濟南出臺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在提振企業發展信心決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比如,政府提出了“一企一策”“一項目一策”等政策,針對不同企業的需求和特點,量身定制支持措施,使企業在項目謀劃和實施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抓住機遇,實現快速發展。比如,簡化行政審批流程、優化政務服務、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舉措,能夠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了企業競爭力。
在談及如何理解企業家精神時,謝可彬說,是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是勇于創新、敢于挑戰,是責任和承諾,是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信心,對自己的信任。
業務遍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注重特色發展,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2017年,孫世鵬和合伙人共同創立了山東歐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產品包括激光切割設備、激光焊接設備、激光清洗設備等。
孫世鵬介紹說,公司從創立之初的十幾人發展到現在擁有員工500人,其間經歷了各種挑戰,現已成長為國內知名的激光設備制造示范性企業,目前,業務遍布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上百個銷售服務網絡,實現了國際品牌的布局和全球化運營。
據了解,公司依靠過硬的產品質量和技術創新能力,先后榮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山東省專精特新企業、濟南市瞪羚企業、濟南市專精特新企業、山東省科技小巨人企業等稱號。目前,公司著重打通上下游,完善產品供應鏈體系,以品質求生存、以創新求發展的服務理念,為全球用戶提供激光應用一站式解決方案,憑借專業的技術實力和優質成熟的產品、完善的服務體系,助力全球用戶工藝升級、產業升級。
如何讓企業走上“專精特新”這條道路,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的?
孫世鵬表示,企業要聚焦核心業務,強化專業能力。比如公司在激光設備領域,始終專注于激光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為主線,從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技術沉淀的優勢產品和項目。其次,精益求精,追求產品和服務的極致。企業的生命力在于產品的競爭力,在堅持技術創新的同時,公司更注重產品質量和服務體驗的提升。將“客戶至上,用心服務”的理念貫穿于企業運營的各個環節,以精益求精的態度,確保每一件產品都能代表著行業的最高標準。
此外,還要注重特色發展,打造企業差異化競爭優勢,持續創新,引領行業發展。
孫世鵬說,“專精特新”發展需要長期的努力和持續的投入,也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要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不斷優化和創新,才能構建出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國家級綠色工廠、中國馳名商標 真金白銀進行技術創新和裝備升級
張立于2017年加入伊萊特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所在的團隊是數字化生產智慧中心,負責全公司生產調度、安全環保、企業管理、設備管理、能源保障供應等生產運營工作,為公司健康穩定的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同時也肩負著公司數字化轉型升級的使命。
伊萊特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參與了風力發電機組環形鍛件、特高壓管塔法蘭、鍛軋式大型筒體等10余項行業標準、團體標準的起草與制定,并榮獲了國家級綠色工廠、中國馳名商標、單項制造冠軍示范企業等榮譽。
對于如何構建自身核心競爭力,張立如是說,企業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真金白銀進行技術創新和裝備升級。伊萊特作為一家裝備制造企業,始終強化技術創新,不斷攻克前沿技術,建立了山東省企業技術中心、山東省院士工作站、國家CNAS實驗室等多個研發平臺,并在科研攻關上不斷投入資金,每年研發費用都保持億元以上規模。同時,結合技術創新成果,在產業規劃、裝備升級方面也是不留余力地進行投資,有效保障了科研成果的落地。
企業要加強產學研合作,打造高水平創新平臺。近年來,伊萊特與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李依依院士工作站、中國原子能院、清華大學等知名院所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合作,不斷推動各種先進工藝、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落地。在高端煉化、重型裝備和深海工程等裝備制造上重點發力,制造了國內首臺3500千焦打樁錘用替打環、我國首臺套盾構機用主軸承、210噸級回轉窯輪帶等一系列“高精尖”產品,向世界展現了我們濟南有鍛造大國重器的實力。
抓項目就是抓發展、謀項目就是謀未來。
張立表示,從“項目突破年”到“項目深化年”,“項目為王”的理念深入人心。濟南是一個在裝備制造業方面有著深厚底蘊的城市,伊萊特又是典型的裝備制造企業,今后,公司會繼續通過加大技術研發、加快動能轉換,打造一個傳統產業高新化的案例,為濟南制造增添亮麗的新名片,為加快強省會建設貢獻更大的產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