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ymyim"></strike>
  • <abbr id="ymyim"></abbr>
  • <ul id="ymyim"></ul>
    <abbr id="ymyim"></abbr>
    <ul id="ymyim"></ul>
    <fieldset id="ymyim"><menu id="ymyim"></menu></fieldset>
  • <fieldset id="ymyim"><input id="ymyim"></input></fieldset>
    <ul id="ymyim"><sup id="ymyim"></sup></ul>
    <strike id="ymyim"></strike>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清明假期全市共接待現場祭奠群眾236663人次

    發布日期:2024-04-07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4月6日是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不少市民選擇錯峰出行,前往我市各大公墓和陵園掃墓。據民政部門統計,清明假期3天時間,全市共接待現場祭奠群眾236663人次,接待祭掃車輛47929輛,提供殯葬服務保障的工作人員5949人次,近半數祭掃人群選擇錯峰、低碳出行。
      4月6日10點左右,濟南市第二殯儀館蟠龍山公墓與前兩日相比,前來祭掃的市民少了很多。在生態葬區,市民呂女士正陪著老母親用鮮花代替紙錢祭拜已過世的父親,她將鮮花放置在墓碑前,然后一家人行跪拜禮。呂女士表示,她的父親前幾年因病過世,火化后選擇了花壇葬這種節地生態葬方式。
      “這是遵從我父親的遺愿,他生前反對喪葬陋習,特地吩咐我不可大操大辦。起初我母親表示反對,認為花壇葬會讓家人丟面子,無法向親朋好友交代,但我父親的決心很堅定,母親拗不過他,就開始了解節地生態葬。”呂女士說,了解節地生態葬后,母親和家人漸漸接受了這種葬法。“節地生態葬的儀式莊重肅穆,相較于傳統葬法,綠色環保的理念更讓人容易接受。”
      如今,花壇里花草繁茂,“媽媽已經吩咐過我,過世之后也要追隨父親的腳步采用花壇葬。”呂女士說。
      隨著殯葬改革的逐步深入,“魂系生態、葉落歸根、回歸自然、綠蔭后人”的生態安葬理念也得到更多人的認可,節地生態安葬方式日益被人們所接受。提供生態安葬服務已經成為眾多殯葬服務公司的日常業務之一。民政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節地生態葬的方式有很多,安葬方式更加多元、生態、人文,包括樹葬、草坪葬、海葬、花壇葬,還有立體安葬、生命晶石等。此外,‘數字科技殯葬’等新型的殯葬方式也在探索發展中。”
      其實,節地生態葬算不上是新生事物。自2013年起,濟南市便開始推廣普及樹葬、花壇葬等生態安葬方式,2018年4月,市民政局、市文明辦和市財政局聯合印發《關于對生態葬實施獎補政策的通知》,進一步明確對選擇生態葬的具有濟南市戶籍和居住證的亡故居民進行獎補(2018年1月1日以后亡故的):骨灰撒散或將骨灰全部撒入海、河等,獎補4000元;骨灰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入土,土地可重復使用,不保留標志的,獎補3000元;骨灰或不實行火化政策的少數民族居民遺體深埋不留墳頭、不設墓碑等標志物或在一年內不保留墳頭、去除墓碑等標志物并且以后不再設立的,獎補2000元;骨灰永久安放在骨灰堂、墻、塔、廊、壁等骨灰格位中,無其他標志物的,獎補1000元。據統計,2020年至2023年底,我市發放生態殯葬補貼10334宗,發放補貼金額2099.28萬元。
    編輯:時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