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做好數字濟南建設的頂層設計,進一步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市制定了《濟南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將于2025年1月1日正式施行。12月18日,從濟南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條例》共7章60條,主要規定了立法的目的、原則、適用范圍、定義內容,明確了市、區縣人民政府以及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大數據局等部門職責,對加強數字經濟跨區域交流合作,推進濟南都市圈數字經濟協同發展,鼓勵和支持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組織和個人參與數字經濟發展等作出規定。
支持創建國家級、省級數字經濟產業集聚區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大力實施數字經濟引領戰略,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數字經濟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我市充分借鑒吸收先進城市立法經驗,在全省率先制定數字經濟領域地方性法規,結合濟南數字經濟發展實際,聚焦培育壯大數字經濟發展,完善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措施,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條例》明確了數字基礎設施的定義內容,對編制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的原則,以及納入國土空間規劃,與市政、交通、能源、水利等其他規劃相銜接作出規定。對建設發展通信網絡設施、算力基礎設施、物聯感知體系、數字技術基礎設施等予以規范,并明確了部門職責。推動各領域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對支持和保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作出規定。
《條例》對統籌推進數字產業化發展,培育數字產業集群作出規定,支持創建國家級、省級數字經濟產業集聚區。推動數字經濟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構建數字科技創新平臺,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數字核心技術攻關,促進數字科技成果轉化。結合濟南數字經濟發展優勢和產業布局,對培育壯大軟件和信息服務、先進計算產業,推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布局空天信息、量子信息、元宇宙等產業發展等方面作出規定。培育建立產業數字化轉型支撐服務體系,明確推進工業、農業、建筑業以及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等產業數字化轉型措施,推動數字技術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條例》對數字政府建設作出規定,推進政府履職和政務運行數字化轉型,提高政府履職效能。建設數字化城市治理平臺,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推進城市治理數字化,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智慧社區、智慧交通、居家養老、醫療健康、智慧教育等領域的綜合應用。同時,針對老年人、殘疾人等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群體制定服務保障措施方面作出規定,著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條例》明確,建立完善數據要素流通體系,建立統一的公共數據開放平臺、數據要素流通服務和交易平臺,推動數據開放共享、流通交易和保護利用。明確公共數據的來源主體,對公共數據的共享開放、授權運營作出規定,鼓勵使用公共數據開發產品、提供服務。明確市場主體對數據加工使用、流通交易并獲取收益的權利,以及數據資源、產品和服務的交易方式。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對支持數據企業、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發展作出規定,提升數據流通和交易全流程服務能力。對市場主體數據資源分類管理、數據資產入表、開放數據等作出規定,推動數據要素有序流動。對數據安全利用、監測預警、應急響應、個人信息授權使用等方面作出規定,保障數據有效保護、合法利用。
《條例》明確細化數字經濟產業政策措施,將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關的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對市、區縣人民政府統籌財政資金支持數字經濟發展作出規定,明確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參與發展、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金融服務保障等方面措施。對數字經濟知識產權保護和服務作出規定,在土地供應、電力接入等方面提供要素保障。明確數字經濟人才引進培育措施,加強新業態用工服務指導,保障從業人員合法權益。對發揮第三方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職能作用,支持平臺企業發展等作出規定。加強數字經濟宣傳教育、技能培訓,提升全民數字素養。加強數字經濟統計監測,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建立考核評價體系,著力推動濟南市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聚焦元宇宙、腦機接口等方向,推動未來產業前瞻布局
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根基和動力源泉,也是數實融合的核心動力。近年來,我市堅定不移實施“數字經濟引領”戰略,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為核心的數字經濟,已成為促進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潛力的關鍵增量。據悉,2024年,濟南市先進計算集群獲評山東省先進制造業集群。此外,新增3個省級數字產業集群、2個省級數字經濟園區、74個省級數字經濟創新平臺,數量均居全省首位。
在數字產業化方面,下一步,我市將實施高端軟件“鑄魂”、集成電路“強芯”、先進計算“固鏈”、人工智能“賦智”、工業互聯網“賦能”、新興產業“躍升”六大工程。
實施高端軟件“鑄魂”工程。加快軟件名城提檔升級,深入開展“七名”建設。聚力攻堅工業軟件,加快發展基礎軟件,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構建完整基礎軟件產業鏈條。布局新型工業操作系統,打造自主可控、安全穩定的工業軟件。
實施集成電路“強芯”工程。堅持做大材料“優勢”環節,大力發展碳化硅襯底材料,突破晶圓制造“中間”環節,做強芯片設計“帶動”環節,筑牢裝備“支撐”環節,大力發展高端封測產業。
實施先進計算“固鏈”工程。加快推進濟南超算科技園、算谷科技園、算谷產業園建設;鼓勵企業加大核心技術攻關,鞏固提升服務器產業優勢;圍繞核心零部件、主要零部件、軟件,持續推進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
實施人工智能“賦智”工程。深化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雙區共建”,加快濟南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人工智能島等項目建設。推動大模型同生產制造等領域融合,驅動生產、消費模式創新。
實施工業互聯網“賦能”工程。深入實施“工賦泉城”行動,加快“星火·鏈網”超級節點(濟南)建設應用,促進數據跨領域、跨行業、跨體系、跨平臺的可信連接和互操作。
實施新興產業“躍升”工程。緊盯空天信息、量子信息、未來網絡等新興產業,構建一批新的增長引擎;聚焦元宇宙、腦機接口、人形機器人等方向,推動未來產業前瞻布局。
全市現有人工智能企業400余家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工智能已成為驅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近年來,我市以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雙區”同建為抓手,強化政策扶持、加快技術創新、深化應用賦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和創新應用取得明顯成效。全市現有人工智能企業400余家,數量居全省首位。
下一步,我市將貫徹落實《濟南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濟南市新一代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以人工智能與重點產業融合為主線,以“AI泉城”賦能行動為抓手,構建“高算力、大模型、強應用”的人工智能創新體系,創新發展“人工智能+”新業態、新模式,推動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層次賦能新型工業化,打造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示范高地和智能產業集聚高地。支持我市人工智能龍頭企業擴大技術優勢和產品規模。支持各區縣發揮特色優勢和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人工智能產業,鼓勵面向有基礎、有潛力的區縣謀劃人工智能+傳統行業產業園區,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支持頭部企業、高校與大模型企業加強合作,研發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力和商業價值的垂直領域模型,培育一批垂直領域模型解決方案服務商。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典型示范應用場景,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累計向社會開放3532個數據目錄
數據是新的生產要素,是基礎性資源和戰略性資源,也是重要生產力。
據悉,目前,濟南公共數據共享工作成效明顯。市一體化大數據平臺已經接入2萬余項數據資源,累計辦理數據申請10414次,支撐各類共享調用53.44億余次。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計向社會開放3532個數據目錄,濟南獲得2024年度開放數林指數評估全國第二名。
下一步,我市將圍繞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保安全,統籌做好數據共享、開放、授權運營及交易和安全保障工作,助力濟南數字經濟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