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月18日召開的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獲悉,我市去年多項環境空氣質量指標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PM2.5濃度降至3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5.3%,PM10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優良天數同比增加30天。
回顧去年取得的成績,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錢毅新總結了四條經驗:高位推動是堅實保障,協同聯動是核心支撐,措施落實是關鍵基礎,技術支持是重要保證。
去年,市委常委會兩次聽取全市生態環境工作情況匯報,分管市領導召開8次專題會議,市生態環境局每月組織形勢分析,局領導包掛,一線督導,有力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各項措施落實。
在此基礎上,市大氣辦發揮統籌協調作用,以落實109項年度重點任務為主線,多次開展市直部門聯合督導,全年巡檢揚塵源點位2298處(次),發現并移交整改問題1196處(次),聯合開展春季揚塵污染防治攻堅抽查45次,移交整改問題153處,推動落后區縣短板指標提升。重點時段,市生態環境局各處室全員上陣,9個處室單位定期會商,加強空氣質量問題線索研判,篩選推送秋冬季攻堅大氣管控清單30余份,指導區縣分局開展高值管控和協商減排,并持續開展130余輪次夜查和專項幫扶行動,發現并整改問題500余個。
同時,加強措施落實。市生態環境局強化企業環保績效升級,33家企業完成升級;加強政企協商減排,以火電、鋼鐵等行業企業,軌道、能源等市屬企業為重點,建立聯絡機制,抓實減排效果;推動重點區域新能源渣土車使用,新能源化率提高40.4個百分點,高排放標準非道路移動機械使用率提升4.7個百分點;開展夏季有機液體儲罐專項檢查,歷時48天,出動700余人次檢查人員,排查儲罐678個、各類動靜密封點8245個。
現代環境治理水平的高低,影響環境治理的效能。市生態環境局持續深化改革創新,不斷提升智慧化、科技化監管水平。組織超級站、量子雷達運維單位,及時推送空氣質量分析和顆粒物報警信息;持續開展精準預測預報和污染過程分析;不斷完善智慧平臺大氣分析應用功能,開發活性炭“碼上換”程序,動態掌握1203家企業活性炭更換情況,建立LDAR管理平臺,45家企業泄漏檢測和修復工作實現線上監管;利用在線監測系統,開展企業排放變化多維度分析;及時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在線應用情況量化分析。